摘要:蓝染是一种传统工艺,适用于不同社会阶层与各种纤维染色,也是世界许多民族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蓼蓝、木蓝、菘蓝、马蓝(板蓝)是其常用染材,而别名吴蓝、苋蓝则为此四类所涵括。植物虽有差别,却皆含有靛苷成分,故可以直接染色法、水煮染色法、发酵还原染色法等,将靛蓝附着在织物纤维上。千百年来,人们就地取材不断积累经验,更是在融入社会生活、习俗与政治、经济因素的同时,通过广泛地交流形成独具特色的蓝染文化圈。
关键词:蓝草;传统染色;染织工艺史;染色方法;蓝染文化圈
1文献记载中的吴蓝和苋蓝
在自然界,染蓝植物很多,但有些虽可染蓝却不常用。例如,《本草纲目》《二如亭群芳谱》中提到的“甘蓝”可用,但靛苷成分少,染色不稳定,所以不常用。《中国植物志》介绍的夹竹桃科蓝树、萝蘑科蓝叶藤、绒毛蓝叶藤、海南牛奶菜和假大青蓝等[1],也可以染蓝,却不是传统的染蓝植物。本文讨论的是靛苷、色牢度和稳定性等达到一定程度且从古至今使用的植物。
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载:木蓝、菘蓝、蓼蓝、马蓝、吴蓝[2];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蓼蓝、菘蓝、马蓝、吴蓝、木蓝[3];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茶蓝、蓼蓝、马蓝、吴蓝、苋蓝[4];近现代杜燕孙《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载,木蓝、蓼蓝、菘蓝、山蓝、青蓝[5]。其中,青蓝的学名杜燕孙写作Isatisinmdigotica,笔者过去曾以其为南美木蓝IndigoferasuffruticosaMill之讹[6],其实是中国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多了个“m”的笔误。问题是,文献记载五种中的“吴蓝”“苋蓝”,从植物学角度难以确认,故而成为学术史上的悬念。
1.1吴蓝
吴蓝,《本草图经》载:“又江宁有一种吴蓝,二、三月内生,如蒿状,叶青,花白。性寒,去热解毒,止吐血。”《本草纲目》载:“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吴人种之。”《天工开物》载:“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这三处记载,尽管详略不一,所指却是同物。
在已有研究中,以赵丰的观点最为学界认同,即“木蓝,别称吴蓝”[7]。不过,对照《本草纲目》:“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吴人种之。木蓝长茎如决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叶,叶如槐叶。”吴蓝、木蓝二者显然有所不同。再结合吴蓝开白花,木蓝开蓝紫色花来看,以吴蓝为木蓝之说便值得再商榷了。其他观点如以吴蓝为蓼蓝优选后的变种,或豆科野百合等,大致不足信[8?9]。结合文献,笔者以为“吴人种之”,值得细加推敲。理由如下:
其一,既然吴蓝分见于宋明时期文献,说明其由来已久。而吴人种之,表明吴蓝产于江苏一带。
其二,《本草纲目》载木蓝,而《天工开物》独无。此处有两种可能:一是与宋应星的疏忽有关;二是因为宋应星生活的年代已鲜见种植木蓝。笔者以为,后者可能性大些。据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吴地种之木蓝,俗谓之槐叶蓝,亦间种之。”[10]所谓“亦间种之”,意思是不经常,有时候没有种植,想必在宋应星年代也有这种情况,故而未被载入书中。
其三,最重要的直接佐证,是《本草图经》所载“如蒿状,叶青,花白”,及其吴蓝植物附图。察其图,特征与卵形尖叶蓼蓝相仿,全然不同于木蓝(图1)。北宋药学家唐慎微或以其不谬,故在所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沿用了这一图说。
1.2苋蓝
苋蓝,《天工开物·彰施》曰:“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可见宋应星认为苋蓝即蓼蓝,而赵丰[7]相对谨慎地认为“疑似蓼蓝”,榕嘉从赵说[11]30。其他,如杜燕孙“十字花科芸苔属”“系供食用之蔬菜,叶中含有靛质,此物不及上列诸种之重要”,是将染材和食材的苋蓝混淆了。还有赵翰生、王越平引唐慎微《证类本草》“苋实当是白苋,所以云细苋亦同,叶如蓝也”,以为今不言苋蓝是因为苋蓝非良材,与以上“种更佳”相违。
其实,蓼蓝以“苋蓝”命名,除表示区别外,可能还有以下两层意思:其一,蓼蓝以叶大小区分,原因在于中国原产椭圆形宽叶蓼蓝一般长10~15cm,宽7~10cm。而小叶卵形尖叶蓼蓝原产于中南半岛,叶长2~8cm,宽1.5~5.5cm。
其二,苋蓝谓近又出蓼蓝小叶者,是其比较的对象为原产于中南半岛的卵形尖叶蓼蓝。《天工开物》初刊于明代崇祯十年(公元年),“近又出”可理解为在崇祯十年之前,已引入种植中南半岛的蓼蓝,而约于明崇祯十年又有属性相同的蓼蓝引进。
其三,《天工开物》提到的“蓼蓝”“吴蓝”“苋蓝”,其实都是蓼蓝,只是品种有所不同。其中“蓼蓝”指叶大偏圆的中国原产蓼蓝;“吴蓝”“苋蓝”皆为原产于中南半岛的卵形尖叶蓼蓝,前者开白花,而后者开红花,这就是为什么宋应星将其作两种区分的原因。
2常用蓝染植物四种
通过以上说明,人们知道了古代文献记载的蓝染植物尽管分为五种,但从植物学角度实则只有四种。不过,四种以下又可再细分若干。种植蓝草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事的一部分,与时令、节气紧密相关,天然地保留着手工作业特征。对于工艺史研究和手工艺创作者来说,最需要了解的是它们的基本形态、属性、分布和物候特征。
2.1蓼蓝
蓼科,蓼属。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也有,中国南北普遍种植。一年生草本,撒籽种,插枝亦活。旧时采摘蓼蓝一年三获,后二获,再一获。收获次数逐减与需求量有关,但各地又有不同。中国台湾种植蓼蓝,仍一年二获(5月、6月),大陆则多一年一获(7、8月间)。染色用的蓼蓝枝叶采摘,要求在花开之前的8月左右。因为花谢之后,叶子色素锐减,不宜制靛。
蓼蓝品种分开白、红花卵形尖叶蓼蓝,以及中国原产椭圆形宽叶蓼蓝(图2)。中国原产蓼蓝以北方种植为主,所以《诗经》《夏小正》记载的“蓝”,大抵指这个品种。但需要注意的是,《汉官仪》“葼,小蓝也”,虽以“小”称,却不同于明代《群芳谱》“小蓝”。前者是指相较菘蓝叶小的椭圆形宽叶中国原产蓼蓝,而后者是相较于中国原产蓼蓝叶小的卵形尖叶蓼蓝。
日本的蓼蓝包括移植自中国的三种蓼蓝,主要种植地在德岛,统称“阿波蓝”,具体分“百贯种”和“椿叶种”。前者对应卵形尖叶蓼蓝,又分红、白花蓼蓝等;后者对应椭圆形宽叶的蓼蓝。2.2木蓝豆科,木蓝属,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小灌木,小枝扭曲,开粉紫色花朵,花期几乎全年,果期10月。生长周期通常在一年以上,甚至更长。因其花、叶、果与槐树相仿,别称槐蓝。撒籽种,染色用木蓝一般取上半枝为佳,一年一获或二获。
木蓝亦有很多品种,但用于染色的木蓝以印度产和南美洲产最著名(图3)。印度安得拉邦的古德伯和卡努尔,一般是每年是2—3月播种,在7月或8月未等开花便收割,取上枝制靛。南美木蓝的主产地在墨西哥和秘鲁,其与印度木蓝同种,形态亦相仿。但是相较而言,南美洲木蓝的枝略高,茎偏灰绿,荚果不是像印度木蓝的荚果那样为线形(背缝线具皮刺),而是镰状弯曲(镰刀状三棱形)。
郭义恭《广志》载“有木蓝”,与贾思勰《齐民要术》载“今世有苃赭蓝也”,二者或有联系。过去有人认为苃赭蓝是蓼蓝,笔者也曾以为是,但仔细想来却未必如此。《广志》记载的是岭南木蓝,《齐民要术》的意思是,岭南有木蓝,黄河下游也有,只不过名叫“苃赭蓝”而已。苃即草根,赭即红褐色,符合木蓝的根部特征。
2.3马蓝
爵床科,板蓝属。多见于马来西亚和中国南方山地,故有南板蓝、山蓝之谓。日本也栽马蓝,称琉球蓝。马蓝为灌木状草本,多年生,一次性结实,可种籽繁殖亦可栽种(图4)。栽种马蓝在年前收种,开春以宿根育苗。留蔸栽培,能连续生长三年。花期9—11月,腋生淡紫色,用作染材要于开花前。目前台湾、贵州等地一年二获(6月、10月),浙江一年一获(10—11月)。
马蓝的记载较少,名物错杂。如《尔雅·释草》曰“葴,马蓝”,郭璞注:“今大叶冬蓝也。”又,《本草图经》云:“有菘蓝,可以为淀者,亦名马蓝。”[2]其实,此二马蓝者,皆非今谓之马蓝。李时珍曰:“苏恭以马蓝为木蓝,苏颂以菘蓝为马蓝,宗奭以蓝实为大叶蓝之实,皆非矣。”原因是,古人之谓“马”,是如罗愿所释:“凡物大于其类者,多以马名之,今人言亦然。”[12]所以,《尔雅》“马蓝”本义是大叶的蓝草,非植物的马蓝。而郭璞注,则又将菘蓝与马蓝混淆了。马蓝在《天工开物》中有明确说明:“近来出产,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此处的茶蓝,即今之所谓马蓝。
马蓝从植物学角度或可更名为板蓝,前者为别称[8,13],不过从历史学角度,将板蓝称马蓝,已然约定俗成。
2.4菘蓝
十字花科菘蓝属,欧亚大陆和非洲都有。二年生草本,种籽繁殖,露地越冬。第一年生长的菘蓝形如生菜,古代中国人称白菜、菘。第二年经过春化后抽茎、开花,花色嫩黄,如油菜花。果期在5—7月,形为短角、扁平、矩圆形,结实后枯死。
中国原产菘蓝与欧洲菘蓝的形态有所不同(图5)。二者的根、叶统称板蓝根、大青叶,只是中国原产菘蓝的根就叫板蓝根,欧洲菘蓝的根另有小叶板蓝根的叫法[14]。国产菘蓝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基生叶具柄较大,叶片为长椭圆形。《本草纲目》载“菘蓝,叶如白菘”,《农政全书》载“大蓝”,皆指中国原产菘蓝。其中,“大蓝”或指是菘蓝栽培品种中叶较大者。欧洲的菘蓝全株有白色柔毛,基生叶为深绿色,叶质相对肥厚,叶子长势稍有向下弯曲,果实相对短小。考虑到二者的种间过渡杂交与渐渗现象比较明显,现在已不太强调将中国原产与欧洲菘蓝加以专门区分。
用作染材的欧洲菘蓝略优于中国菘蓝,染色用菘蓝叶。在欧洲,菘蓝采摘的时间通常在第一年的6—10月,一般可采摘4~6次,以第一批品质最好。次年抽茎开花后再长叶,含靛量明显减少。唐代《新修本草》载:“菘蓝为淀,惟堪染青。蓼蓝不堪为淀,惟作碧色尔。”可能就是因为菘蓝相较蓼蓝的靛苷不易于在水中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