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并非是一种植物,而是指植物板蓝的根茎,经过干制后而成的一味中药,因其有清热解毒,治疗咽喉肿痛的功效,在很多药方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又因板蓝根被人们所熟知。在十几年前的非典中,病急乱投医的人们还曾一度将板蓝根买断了货。不过今天船夫要和大家讲的和板蓝根的药用价值无关,而是它如何影响了一个王朝命运。
先从穿的说起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穿的主要是丝绸和麻,前者多为富人,后者则是普通老百姓。我们如今最常穿的棉布直到宋末元初才在中原地区出现。这也是为何宋朝以前,几乎看不到“棉”这个字到。木字旁意味着其是从植物直接获取而来,又因与丝织物一样可以织布,右边加了个“帛”。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一位伟大劳动妇女黄道婆,原来棉花在传入中原前,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有了很长的种植历史,相应的当地人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早年的黄道婆在少数民族村寨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学会了纺织面布的技术。
等回到了家乡,黄道婆便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得以让棉纺织业在中原落地生根,鉴于黄道婆的功绩,后世人尊其为布业的始祖、纺织之母。年上映的《天涯织女》正是以其为原型改编的电视剧。但黄道婆这种民间力量只能算是棉纺织业的萌芽,真正让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物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其建立明朝后便颁布诏令:
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从此以后,棉花开始在中国大规模种植,棉服也逐渐取代了丝麻成为人们的主要衣物。但棉布的缺点也很快暴露出来,那就是容易脏。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角板蓝根上台了。
板蓝根的妙用
前文说过,板蓝根是一味中药材,在此之外,它和棉布又有怎样的关系?
原来板蓝根是植物板蓝(又称马蓝)的根茎,与其药性相近的还有菘蓝和蓼蓝。我们平时吃的药物板蓝根,很多时候是这三种植物之一或其中几种的混合物。对比名字会发现,这三种植物名字中的都带有“蓝”,事实也的确如此,这几种植物的茎叶经过浸泡,加入一定的石灰等发生化学反应,一种名为蓝靛的色素就会被提取出来,可以将布料染成蓝色。
关于蓝靛染布的起源,据说是古人在用手搓揉蓝草的鲜叶时,发觉手上有青绿色,用水冲洗后逐渐就变成了耐久不褪的蓝色,这就启示了人们利用蓝草叶进行染色。据史料记载,两广地区,尤其是珠江流域的山民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掌握了蓝靛染色技艺。如今在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原始的浸染方式,并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之一。
精于浸染技术的先民,通过对蓝靛的不同处理,可把布染成深蓝、中兰、浅兰、灰、深灰、青、月白等各种色。有因为提取蓝靛的植物在丘陵地带很容易生张,所以在明清来那个管很多山民开始不再种粮食,而是家族性质的投入到蓝靛染布作坊,随着原始积累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山民从深山走出,将染坊开到了城镇当中。
太平天国的起因
前文说到山民将染坊开到了城镇当中,这就挤占了本地的印染行业的市场份额,原本这并没有什么,市场的容量还很大,养的活更多的竞争者。但此时中国早已经不是昔日的强大帝国,面对英国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爆发的工业革命,古老帝国越发的捉襟见肘。
尤其是在棉纺织行业(见注释1),利用的新技术的珍妮纺织机,是普通人力无法比拟的。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极大的降低的棉布生产成本,同时欧洲商人也开始利用更为先进的浸染技术。有了价格优势,英国开始肆无忌惮的在全世界各国倾销商品,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还闭关锁国的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年)后,清朝政府不得不按照《南京条约》(见注释2)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大量洋布涌入中国,对中国国内的棉染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而面对拥有特权的洋人,本土商人自然无法抗衡,但对于立足未稳的山民,却可以轻松排挤和打压,进而用挤出来的市场份额减少洋布带来的损失。
斗争的结果是山民染坊开始大规模破产,产生了大量失业人口,传承了几代人的手艺无法为继,而且对于大部分山民,早已经丧失中庄稼的能力。此时一位祖籍广西的“传教人士”萧朝贵来到了山民中间,开始宣扬所谓的拜上帝教,这无疑给了绝望的山民以希望。
两广地区,尤其是广西历来就民风彪悍,战斗力极强,历史中有名的狼兵就诞生在这里。随后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起义,又因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被后世人称为金田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面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小小的一味中药板蓝根,其竟然和影响中国近代史走向的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历史的奇妙之处。
注释1:伴随工业革命,英国纺纱业的大发展,使织布业反倒显得落后了。年,卡特赖特发明水力织布机,使织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到年,英国棉纺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注释2:《南京条约》中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