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张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神宗熙宁六年高中进士,晚居陈州,擅诗文,著有《柯山集》,词作现仅存六首。而《风流子》就是其中之一。
《风流子》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这首词是写的思乡愁情,其描写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如白苹、红蓼、芳草、夕阳……算得上是宋词中情景交融的典范了。
简要赏析
开篇即点明了写作的时间是深秋时节,树叶纷纷落下,散落在水边平地上,重阳佳节临近,又是捣衣的时节(古代妇女深秋之时在砧石上捶打衣服,寄给远方的亲人过冬)。作者给我们营造出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词凄凉的感情基调。
“耐愁入庾肠,老侵潘鬓”,紧接着他不禁感慨自己思乡之情愁入肠中,鬓边已经平添了白发。(这句词化用了庾信和潘岳的典故。庾信是南朝时梁朝的官员,出使西魏被扣留,身在异国,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家乡。后世就常用“庾愁”来代指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潘岳则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美男子,但他过早衰老,三十二岁就生华发。后人就用“潘鬓”来表示中年鬓发斑白。)作者通过这两个典故既道出了词人的乡愁,又表达了自己已经衰老。一个身心俱衰的游子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每当重阳节,人们总是将菊花插在头上,而作者却赋予了菊花以人的形象,自己满鬓白发,害怕将菊花插在头上,菊花会感到羞辱。这也更衬托出了他此时的多愁善感之情。
“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这三句写的是作者极目远望之景。作者此时身在京城,遥望着南方的故乡,终不可见。他的生活就像那水中的白苹一样,漂浮不定。
芳草含情脉脉,夕阳寂寂无语,大雁横在南浦之上,望不到故乡的作者,心中一片怅然,只能倚着西楼,独自惆怅。
作者为何如此思念家乡?那是因为在家乡有他的心上人。
“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因两人相隔遥远,连书信都无法送到,只能空自怨恨那时聚时散的白云,空中时起时伏的青鸟。(“香笺”和“锦字”都是书信,而江淹《休上人怨别》中有云“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作者以“碧云”表达对爱人的思念。青鸟则是传说中专门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鸟,后世就将青鸟当做送信的使者。如李白《相逢行》“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精甚闲愁”,在作者的想象中,此时的她正在风中懊恼不已,一片芳心,愁上眉头,怎么禁得住那闲愁呢?。都说心有灵犀一点通,自己此时此刻如此的思念她,想必此时她的心情也和自己一样吧。作者写她就是在写自己,写心上人对自己如此的眷念,更是为了表达出自己对她的爱之深切。
“情到不堪言处,分赴东流”,这句诗将眼前之景与此时之情完美地融合。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无处排解,便索性都交给了眼前滔滔东流的江水,让江水带走自己的哀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