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易满
麦穗初齐
第六届国医大师颜德馨学术思想传承研讨会于年5月22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的召开了。
颜乾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内容是关于“颜德馨教授诊治湿证的经验”。
不管是颜乾麟老师也好,还是颜新老师也好,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信息,中医如何传承好,也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海派名医程门雪所言“不厚古人薄今人”,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将中医传承下去的。什么是创新?我们为什么创新?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过是为了顺应时代、顺应新时代的疾病特点;怎样做?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给我们做了榜样,就是从浩瀚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去挖掘、整理、分析、阐述,用实践的语言去重新阐释,再去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疾病谱,从而惠泽苍生。
时至今日,我跟随颜乾麟老师学习已经3年有半。从开始听颜师讲座或讲课,我让自己去总结或者更贴切一点说是整理,到如今,我毫不费力的能把握老师所讲的内涵,使得我对中医的自信心越来越提高了,使命感与责任感也越加强烈。而推动我们进步的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学习。所以今天,依旧是把颜师的讲课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一同分享与学习。
颜氏内科对气血理论的发挥,以及颜德馨教授对衡法理论的提出,后代对其传承在之前的很多学习班或会议中我们一直在讲。颜乾麟老师作为颜德馨教授的长子,对此的传承自不必多言,此外,颜师又有创新的观点。在“气”的治疗方面更深有体会和发挥;且颜师自幼跟随祖父颜亦鲁公左右,祖父的学术观点、为医特色也深深的影响着他。此次讲“湿证”由来已久。颜师在临床看诊时常看到很多湿热之证导致疾病的复杂,变化多端,不论是内科、妇科还是外科病证都呈现缠绵难愈,加之新近发生的新冠肺炎,也与“湿邪”不无相关;“湿邪”既是病之因,也是病之果,与气机畅通与否密切相关,且兼夹致病。如若注重祛除湿邪,病情则较快得以转机。对于湿邪致病的论述,虽然散见在古今医家的医籍中,然尚无一理贯通或适应现代疾病谱的论著。故此次,颜师发声从“论治湿证”,除教授我辈思路、实践外,还敦促我们重视起来。
颜德馨教授虽幼承家学,但青年时代就志存高远,对中医理论也颇具独到的见解,早在年6月1日于中国医学院的毕业论文中其学术水平就可见一斑。颜师言,颜德馨教授论文选题为“湿论”,对湿邪的诊治即进行了详细论述,此后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以下颜师从湿邪的致病特点、诊断要点、湿邪引起的疾病范畴、湿病的治疗原则、湿病的治疗方法、湿病举隅—湿热证治、以及湿证预防方面分别展开讲解。
01
湿邪的致病特点
1致病广泛
(1)无地域之分。南北方皆有发生,如果再细分一点,颜师认为,南方湿热偏多,北方寒湿偏多。
(2)湿邪可侵袭全身。颜德馨在《湿论》中,对外感之湿的论述体现了湿邪可上可下,无处不到,如:“雾露之气,为湿中之清,伤人皆中于上;而水之湿,为湿中之浊者,皆中于下”;颜亦鲁先生在对内湿的阐述中亦认为“湿、痰为患,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湿与痰表现虽异,但病源则一,均与脾胃失运有关”(20世纪八十年代)。
2湿邪特点为“粘腻”
(1)“粘”为特征:颜师认为“粘”是动词,意指和他邪结合;“腻”是形容词,意指油腻、黏连,导致疾病缠绵难愈。如马培之言:“进之极易,退之难速”;石寿棠谓:“湿之化气,为阴中之阳,氤氲浊腻,故兼证最多,变迁最幻,愈期最缓。”
(2)“腻”为特征。《医原》:“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腻”。
3湿邪病机与脾胃最为密切
《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湿”;《医学研说》:“治湿之法,以健脾燥湿,分利水道为主”。
02
诊断要点
1粘腻:口粘、大便粘、小便混浊、分泌物粘腻,舌苔厚腻。
2沉重:神态困倦,头重如裹,四肢、腰部沉重,脉濡。
3脾胃症状:(上焦)胸闷;(中焦)脘痞、纳呆;(下焦)腹胀。
03
湿邪引起的疾病范畴
1外感热病。如《餐之轩医集》谓:“湿热之邪不仅是引起暑湿、湿温的主因,而且在风温、秋温、冬温、温疫中亦时而可见”。非典疫情、新冠疫情均属于温疫,其中皆有湿邪,重视湿邪的治疗对病情的好转有利。
2内伤杂病。如孔伯华:“内伤者,无论何病,每皆兼有”,认为内伤湿证亦较为多见。
3脾胃疾病。《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颜德馨卷》:“湿困中焦,遏阻清阳,胃气不展,失之通降,则见胃痛,伴有脘闷,纳呆,或见呕酸,吐清涎。”提示湿邪可致脾胃疾病,而脾胃功能差则更易招致湿邪。
4外科疾病。马培之擅长外科,《医略存真》:“湿生于脾,郁久不解,湿邪化热,以致疮痍外发”。临床外科疾病由湿热导致者极为多见。
5妇科疾病。《严氏济生方》:“夫妇人乃众阴所集,常与湿居,贵乎血盛气衰也。”故妇科疾病常由湿邪伴随或兼夹。
04
湿病的治疗原则
1运脾
继承颜亦鲁先生之“补脾不如运脾,运脾之品,首推苍术”与颜德馨教授之“治湿阻中焦,余平素最喜用苍术一味”。颜氏内科运用苍术治疗湿阻是一大创新与发挥。无论虚证、实证皆可用苍术运脾,如虚证中,气虚者配黄芪;阴亏者配石斛、麦冬;于补益方剂中加入苍白术,既可促进补益药物吸收,又可恢复脾胃运化,有一举二得之妙。实证中,湿温脾瘅,取苍术煎汤代茶;痰湿内阻,苍术与二陈同用;湿热并重,取苍术与黄柏并用。
2理气
湿邪内阻的病因主要是气机失于畅通,故理气则利于湿邪祛除。如颜亦鲁先生谓:“对湿热气闭者,每以五磨饮法以助运湿,方取沉香、郁金、槟榔、青皮、枳实磨汁冲服”。
3温阳
湿为阴邪,当以“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如《叶选医衡》谓:“寒湿之甚,阳气衰微,非参、术、桂、附等甘温辛热之剂,不能治之。”
4芳香化湿
《顾松园医镜》谓藿香:“能开胃进食,取其芳香也”,提出芳香化湿之大法。
5对“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看法
颜德馨教授《湿论》:“若用淡渗之剂除之,是降之又降,又复益其阴,重竭其阳,则阳气愈消而精神愈短矣。”颜师认为对于此句意的理解当为,实证可以利小便,虚证则仍以健脾为主。
05
湿病的治疗方法
1《湿论》谓:“今之医家,其治湿症也,均出自叶香岩氏,藿香正气散一方尤为繁用。”“兼寒者佐以桂苓、或佐以姜术;兼热者以竹叶、芦根。”藿香正气散组方特点符合以上提及的湿证治疗原则。
《温病条辨》五加减正气散更加灵活,适用于各种兼夹症状。
2生薏仁治酒湿
《湿论》中,颜德馨教授讲了一个自身的小故事,颜老曾经逃难至乡下,当地饮酒为习,颜老也入乡随俗,结果酒湿积伏,足生疔疮。颜老取薏仁煎汤代茶,结果肿退脓出。颜氏内科推荐祛湿用生薏苡仁,该药在很多治疗湿热病方中见到,如治疗上焦湿热之方“千金苇茎汤”,治疗中焦湿热之方“三仁汤”,治疗下焦湿热之方“四妙丸”。
06
湿病举隅—湿热证治
1孔伯华提出了湿热合邪致病多见,谓:“数十年来,阅历所见,病人中湿邪兼热致病者,十常八九,此非所谓温病中之湿热证,乃湿热合邪所致之其他疾病也。”认为湿热诊断为“口中粘腻,小便黄赤,湿热即明”。
2颜德馨教授认为治疗湿热致病当辛开苦降,如《湿论》:“湿非燥不可臻功,热非凉不能退清”。
3清代名医张千里对湿证后果做了预判,谓:“湿蒸为热,初则伤阳,久则伤阴可知矣。”
4颜德馨教授两个治疗湿热的经验方
(1)羌英汤
组成:羌活9克,大青叶9克,蒲公英15克
功效:发表祛湿,清热解*
主治:外感六淫之邪,症见高热恶寒,头痛鼻塞,肢体疼痛等。
(2)犀泽汤
组成:广犀角3克(水牛角30克),泽兰15克,苍术9克,仙人对坐草30克,土茯苓30克,平地木30克,败酱草15克
功效:泻火凉血,祛湿解*
主治:乙型肝炎,症见面色晦暗,脘腹胸胁胀满,胃纳不佳者。亦可治疗红斑性狼疮、银屑病、顽固性湿疹等。
07
湿证预防
1《湿论》谓:“湿之由外感者,其症轻,预防亦易;由内生者,为在中焦,预防甚难。”意指外感者可防,内伤则预防较难。
2汗亦为生湿之源
《齐氏医案》:“有汗湿之湿,谓汗液出而沾衣湿透,未经解换者是也。”所以汗出当立即更换干净衣物以防汗湿伤人。
3酒生湿热,然少饮可燥湿。如《湿论》:“饮酒固渗生湿,但少饮亦能燥湿,少益多害”,颜师认为“少”当为1两左右。
4湿病愈后调理
(1)外感湿病
《张梦庐先生医案》谓:“凡感症之后,食复劳复最宜谨慎,治法亦不宜骤补,清养肺胃大肠,以通为补,得寝食渐复其常,即是不补之补”。
(2)内伤湿病
颜师认为内伤湿病愈后当遵从李东垣之“大抵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倦为上。”亦当注重脾胃功能恢复和调治,如颜亦鲁先生谓:“病后调理用炒白术”。
在短短30分钟时间内颜师将湿的特点、湿邪的致病特点、治疗原则、方法,以及预防加以阐述,并列举了颜德馨教授的治疗外湿与内湿致病的两个经验方。整个讲解过程以颜德馨教授毕业论文《湿论》为参考,并兼有近代医家之观点,既体现了颜氏内科的流派特征,也有海纳百川的境界。这些都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