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中医只做中医精品阅读
小编导读
每当大灾或传染性疾病流行时,如甲型肝炎、非典型肺炎、甲型HIN1流感、甲型H7N9流感发生后,全国的板蓝根等中成药就成了紧俏药品,人们争相购买服用。一些医疗机构也纷纷开出大锅药让民众服用,用以预防传染病。
那么,板蓝根是否真是“辟邪神药”呢?面对流行性疾病,怎样做才能真正让自己尽量“百*不侵”呢?一起来看吧——
从“非典”那年开始,板蓝根就成为了“防病”神药,后来每一次有疫情发生的时候,就会引发一波“板蓝根热”,甚至连有的饭店都推出了麻香板蓝根、美极板蓝根、上汤板蓝根、板蓝根蒸饺和板蓝根饮料等板蓝根药膳,一些药店、商店还出售板蓝根茶,宣传能预防疫病流行。
中医学认为,清热解*药、辛凉解表类药物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清热解*、凉血利咽的功效,有一定抗病*作用,常用于风热感冒、急性咽喉炎等疾病。其用药原则是:体虚无实火、无热*者不能使用,不能作为一家老小的预防用药。无病服用板蓝根、大青叶等苦寒的药物,既克伐人体正气,还苦寒败胃,影响营养的吸收,进而降低人体抵抗力,不利于预防疾病。长时间服用可能引起造血系统不良反应,少数人还会发生头昏眼花、胸闷、气短、呕吐、面唇青紫、结膜充血、两眼胀痛、心慌、烦躁、四肢麻木、全身皮肤潮红、瘙痒、皮疹或荨麻疹等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既然板蓝根不能预防传染病,那什么才是正确的防病方式呢?
未病人群预防疫病(传染病)流行,主要应注重扶正与避邪两个方面。
一、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扶助正气,使正气充盛于体内,才能增强体质,抵御疫*邪气的侵袭。为什么同样的气候与环境,有的人得病,有的人不得病?《素问·刺法论篇》说:“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邪气随时都在,只有身体虚弱的人才会被邪气侵袭得病,而突然遭遇疾风暴雨却没有生病的人,是因为身体没有虚损,所以说“邪不能独伤人”。清·刘恒瑞说:“善用兵者,必先屯粮;善治邪者,必先养正。”我国古代医家发明种痘预防天花病,就是利用痘苗来激发体内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亦是扶正的重要手段。能使正气充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正常人群无须服用补充正气的药物,只需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消除对大灾和传染病的极度紧张、焦虑和恐惧等精神因素,才能无损正气,抵御疾病。
前几年笔者曾经接诊一位怕得甲型HIN1流感的患者。患者每天自查体温6-7次,一般体温在37.5℃左右,且心率一般在80~90次/分(紧张情绪所致)。这样高度紧张的患者,极易导致正气受损,使免疫功能降低,反而容易患病。所以,保持良好的情绪也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
2.对于体质偏虚的未病人群,可服药预防疫病流行,但服药的目的是通过扶正补益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应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状况辨体处方用药。不能不分体质、不分男女老幼千人一方。如汶川大地震后,人们普遍有惊恐之情,加之室外避灾,饮食、睡眠俱差,日常生活无规律,人体抵抗力普遍下降。汶川地震灾后天时正值初夏,天气渐热,雨水多,湿热相蒸,重灾区人畜死亡后尸体腐烂,蚊蝇滋生,易流行瘟病。笔者当时开预防药的原则是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情况,以扶正安神为主,辅以芳香避秽,收效良好。
二、避其*气——防范疫邪从口鼻向入
《温疫论·原病》中明确为“邪从口、鼻而入”。预防疫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注意卫生防护,以“避其*气”。如《素问·刺法论篇》所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护方法主要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疫源、室内注意通风、在疫病流行时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从口鼻传入带有“疫疠之气”的浊气。在气候反常、大灾大荒、疫病流行时尤其要注意防范疫邪从口鼻而入。
大家都知道了吗?
好书推荐
《张耀医学新悟》
全书分为学术思想、专病论治、自创医方、误治救误、医案实录、绝招偶拾、科研论文、诊余随笔、学术传承等专题。书中内容既借鉴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遵循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具有详尽的医理论述、深厚的临床功底、独特的预防与调护方法、宽广的学术视野,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知识性。书中有作者从医以来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危重病、误治救误等精彩病例的详实记录,可供中西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借鉴,具有实用性和启迪性。书中专病论治等章节突出了“预防与调护”内容,有别于既往重治轻防的倾向,承袭了《黄帝内经》所提倡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医学思想,紧扣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人不生病”的健康理念。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