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网上流传鬼本红楼梦到底是不是真的曹雪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549560.html

「时间轴」

红楼梦主旨之谜→

→悼明讽清的索隐派谜团

→石头记作者之争

→结局之谜

主旨之谜:

拨开障目的风月迷雾

红楼梦究竟写的什么?

可能很多人听说过,红楼梦的作者不一定是曹雪芹,写作意图也并非仅为闺阁立传。

可以说,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仅停留在表层,真相远非如此。

就像作者说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意思是: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着我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太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

如果红楼梦真的只是为闺阁立传,写家族衰亡史,那他已经很成功了,何必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甚至放烟雾弹整这么一大出?

而且书中处处隐喻,脂批处处同哭,读来总觉玄之又玄,像有什么东西,被作者用重重迷雾有意遮掩起来。

作者既望着读者读懂他的深意,又望着这番断肠之痛、悲心之语背后真正意图不被看穿。

很矛盾的心理。究竟为什么呢?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解释说,当时清朝文字狱,自然要斟酌词句,谨慎挥笔。

可读过红楼梦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作者并非是在遣词造句上如履薄冰,而是深刻的伏笔和隐喻,分明是为了藏起什么东西,准确的说,是为了藏起那个年代的某种真相。

如果作者只是为了写简单的风月爱情和家族消亡史,怎值得一次次强调“假作真时真亦假”,怎值得“一字一血泪,哭成石头记”?

那么,拨开障目的风月迷雾,红楼梦究竟写的什么?

红楼梦里藏有这样一句话: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根据索隐派的观点:

红楼梦乃朱楼梦,朱楼代指朱明王朝,水国指代清廷。红楼梦又叫风月宝鉴,乃清风明月历史宝鉴,即悼明之亡,揭清之失。

如果以上大家第一次听说,必定觉得非常玄幻,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但是大家请先别着急否定,可以在此之前了解一下索隐派。你会发现有相当相当多的证据,多到你根本没法忽视。

大家可以结合相关资料自己评判。当然,我写这篇文章不为了证明索隐派观点的正确,而是想要提供一个非主流观点,陈述其合理性,帮助大家打开阅读红楼梦的新角度。

索隐派谜团:

汉人国破家亡,悼明讽清

索隐派内部又有许多分歧。主流的观点认为:

林黛玉隐喻明朝崇祯皇帝,薛宝钗隐喻夺取华夏河山的皇太极,而贾宝玉则是传国玉玺,也就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实际上是明清对华夏大地统治权的争夺,贾家后期的家破人亡就是明末天下大乱的国破家亡。

而所谓甄士隐贾雨村,即真事隐去,假语存书,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是作书人为躲避清廷残酷的文字狱,将明亡清兴的一段历史隐藏在风月爱情小说里面。

这些都是有很多证据的,参考B站up女王泡面和索隐派红学家的部分分析,这里举个例子,贾宝玉之所以影射传国玉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贾宝玉含通灵宝玉出生。而这块玉上篆刻: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是不是似曾相识!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传国玉玺,证明自己“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这个皇帝“气数已尽”。

传国玉玺是中华皇权正统的象征,相当于皇帝的营业执照。

另外,关于传国玉玺,还有一点说法。

据《集古印谱》《印章考》等书记载:秦代有小玺,刻有“疢(chen)疾除,万寿宁,永康休”,再看看咱们通灵宝玉反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几乎可以说是直接翻版。

如果这样子还认为作者是无意为之,一切纯属巧合,就有点说不过去。

还有一点,贾宝玉有吃胭脂的癖好。而自古玉玺盖章,正需要沾红色的印泥。

细思极恐,贾宝玉与传国玉玺的特质惊人契合!

一等,先别急着惊掉下巴,因为接下来还有更让人震惊的。

《红楼梦》第57回,薛姨妈去林黛玉那里打探消息,假意给林黛玉说亲,她说: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这里注意了,四角俱全这个词是作者自己造出来的,除了红楼梦,之前任何典籍中都没有这个词。

四角俱全,即完美无缺,到底是咱汉语里再没有同义词了,还是说作者江郎才尽开始仓颉造字了?

当然都不太可能。

表面上看,作者在这里突兀的创造“四角俱全”一词,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如果结合索隐派的思路,代入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中,那么一切疑惑将迎刃而解。

正如我们所知,当年王莽篡汉,派安阳侯王舜去向西汉太后王政君要传国玉玺。太后都被人家踩脸上了,哪能说给就给,于是一气之下把玉玺摔地上,摔崩掉一个角,后来才用金子镶全的。

红楼梦里说,黛玉嫁给宝玉就是四角俱全,这句话要想成立,前提是作者把贾宝玉设定为传国玉玺。

看到这里,感觉作者都要把谜底拍读者脸上了。

而且,像这样隐喻宝玉是传国玉玺、华夏皇权的地方还有很多。

更重要的是,书中的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几乎都有历史可以对应,如果说,这些都是巧合,未免也太牵强。这些论断必然有一定的道理,绝不可能纯属巧合。

作者之争:

据传候选人有位

再来说说『石头记作者之争』。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曹雪芹所著。这是从小就灌输的标准答案,然而实际上,红楼梦的作者是不详的。

程伟元、高鹗在印书时,就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要知道,当时距曹雪芹早逝只有二十几年,他的很多故知都还活着,即便程高二人费心研究过,作者依然是谜。

因而红楼梦最开始出版时,没有作者名字。

就连当今公认的曹雪芹之说,也只是一种猜测。很难相信是不是?

几百年来各路红学家就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始终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甚至考证出位红楼梦作者候选人。

而且百度百科上也严谨的表示:红楼梦「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并没有盖棺定论。

之所以曹雪芹写石头记占据红学正统,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界权威亚东图书馆请胡适作序,胡适写了篇名为“红楼梦考证”的序言,才将著作权赋予曹雪芹。

虽然考证中有一定文献依据,但只能算大胆假设。如果大家去查反证文献,会发现胡适的依据存在很多漏洞,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言归正传,当时,虽然胡适考证了这个说法,但其实,包括亚东图书馆在内的多数出版社,都没有将曹雪芹的名字印到小说的封面上,即延续了清朝以来《红楼梦》无署名的做法。

这种现象直到解放后才得到改变,那时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小说正式署名“曹雪芹”,这个说法才作为红学正统延续下来。

那么有人就说了,既然有这么多漏洞,学术界怎么可能还把曹雪芹定为红楼梦的作者?你说的这些不是阴谋论,搁这儿哗众取宠吗?

很能理解大家的疑惑。就像当我知道红枣不补血,牛奶可以空腹喝一样,颠覆认知,整个人都迷幻了。

不过,扪心自问,大家相信『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是因为这个观点的客观准确性吗?

其实不是的。我们相信的是当下权威,更准确的说,大家相信的其实是权威的学术界告诉主流媒体的一个可能答案。

而答案具有相对性,不等于真理且不唯一,而我们相信的这个标准答案不一定是事实本身。

红楼梦结局之谜:

狗血的癸酉本石头记

再来谈谈『结局之谜』。

红楼梦结局未知,因为书稿仅存前80回。

有观点认为,红楼梦已经全部写完,只是因为某种原因遗失了后半部分。也有观点认为,红楼梦本身就没写完。

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对结局的各种探究,并因此诞生n多版本。这里不得不提及红楼梦的写作手法。

人类天生就有好奇心基因,终其一生都在探寻真相。

《红楼梦》作者通过判词、曲子,灯谜,花名签多种手法对人物命运进行集中预示,虽然小说本身不完整,但书中隐含无数线索,就像一座充满魅力的迷宫。

它就这样横亘在人们面前,如何不令人着迷。

关于红楼梦结局,我刚才也说过了,有不下几十种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程高本,也就是高鹗续书,另一个是《刘心武续红楼梦》。

这里我只谈一下林黛玉的结局。

根据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里暗示黛玉命运的判词:“玉带林中挂”,最直接的解释就是黛玉上吊而死。

这个解读合理不合理,暂且抛开不论。

先说一说目前流传最广的版本,也就是高鹗给林黛玉设定的结局:焚稿断痴情。

具体来说呢,就是黛玉因得知宝玉娶宝钗,开始自暴自弃,最后气绝身亡。

这个结局挺幽怨挺凄惨的,就连影视界的扛鼎之作——87版红楼梦也采用了这个结局。

不过,很多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安排似乎过于突兀,就好像原本的编剧疯掉,剩下的工作人员收拾烂摊子,但能力又不够,只能一鼓作气把角色写死,直接大结局。

而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绝对女主角,竟然在97回就领了盒饭,后面整整23回都在打酱油。

更离谱的是,女主还是被男主气死的。

怎么想都觉得不可能。

其次,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被设定给神瑛侍者,也就是宝玉还眼泪还恩情。

但看过红楼梦的小伙伴都知道,林黛玉前期表现为小性、刻薄、玻璃心和眼泪罐子。宝玉连说句话都得思量半天,就怕惹了他神仙似的妹子,俩人一言不合就对着抹眼泪。

就连木石前盟坚定的支持者,大观园cp粉头——贾母都为这对小冤家操碎了心。

就前期情节来看,林黛玉根本不是为了还灌溉之情,反倒像是讨债的。

所以,黛玉含恨而终的结局不符合设定。

当然刘心武续书黛玉投湖而死也非常离谱,此处不赘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那话说回来,我们的女主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我倾向于相信「癸酉本石头记」。

这本书给定的结局是:贾府抄家人员流散,黛玉守家到最后,因担忧宝玉担忧贾家,病情加重,泪流而枯。

此风雨飘摇之际,贾环等人趁势攻进园子。而贾环的狗头军师钱槐点名要抓林黛玉。此时林黛玉饱受病痛折磨又面临清白被污的双重困境,干脆吊死槐树下。

至此完成守家还泪的宿命,上吊自缢,达成“玉带林中挂”和“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命运设定。

还有一点就是,宝黛专属bgm《枉凝眉》中写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这里分别指黛玉和宝玉。从字面上理解,如果一边独自唉叹,对方牵肠挂肚,两个人得是分开的,彼此不得相见才行。那么合理化猜测,正是贾府被抄家,黛玉担忧宝玉,为他: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另一方面,黛玉上吊而死,恰好与崇祯皇帝的结局相契合。

细思极恐。

这说明索隐派的思路是具有合理性的。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多巧合,甚至都能织成一张逻辑自洽密不透风的大网了。

这里再延伸一下。

癸酉本石头记又叫鬼本石头记,是由一个名叫何莉莉的人凭记忆发表在网络上,而后经人整理成的“野路子本”。

而且因为这本书文笔稀烂、情节鬼畜、藏家搞神秘,并没有得到认可。

此外,“癸酉本石头记”还存在编造内容、批语造假、恶意炒作等问题,简直刷新下限,这样败坏好感的书,实在让人嗤之以鼻。

再说起它横空出世来历,那真是一股浓浓的08年QQ空间魔幻风。

据发布者、网友何莉莉称,这本书是解放前,他祖父在山西某战场上当军医,祖母当随行护士,一个伤员交给他祖母的民国时期的过录本。后来被卖废品了。网上发表的内容是她凭记忆写出来的。

啊这……这跟当年的双鱼玉佩、黄河透明悬棺,宛如一个妈生的。

从这本书传奇(狗血)的经历来看,除非脑子被驴踢了,才会信它的鬼话。

然而!当你耐心读完这本堪似网文的癸酉本石头记,会不禁头皮发麻。

因为这本书乍看之下很假,情节跳脱,人物崩塌,但剧情安排上几乎扣住了所有前80回的明线暗线,成为密不透风的结构网。

不要说高鹗版,就是周汝昌刘心武先生的续书,也没有这个织得逻辑紧密且合理。

比如,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把八十回前的巧姐线,惜春线,大观园图线等细节圆了。

贾宝玉三次禅悟,把八十回前的宝玉两次出家线,宝钗停机德的判词等圆了。

贾雨村三次官场沉浮,把八十回前门子的伏线,“钗于奁内待时飞”,冷子兴演说贾府等又圆上。

等等等等。

每个人物经历三次冲突的支线不仅推进了整体剧情,反映了各自人生最核心的悲剧,同时,又照应了前八十回秦可卿说的“三春过后诸芳尽”,太虚幻境和尚道士说的"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的核心预兆。

同时其背后又是中国古典文化里对“三生万物”这个观念的继承。

这里涉及到红楼梦的结构之美和特殊的艺术手法,暂不展开。

这里再说回鬼本中人物的结局。那是真正的血淋淋,白森森,惨烈卓绝。

我们的女主角黛玉,挂树上一年后,才被姗姗来迟的宝玉发现。当时暴乱稍平,宝玉回贾府悼念,看到老槐树下悬着一具枯骨。直到捡到帕子才认出来,这就是他日夜牵挂的林妹妹,不禁放声大哭,悲愤欲绝。

真可谓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之后宝玉和宝钗把黛玉尸骨用袋子敛了,然后埋在青枫白杨林,在那里给黛玉立了个坟头。

至此,完美的圆了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一曲: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更细思极恐的是,黛玉林中挂的这个结局,呼应了书中几乎是最重要的一首诗,《葬花吟》: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作为葬花人,在贾家遭受灭顶之灾时,送别贾府一众亡魂,守家到生命的终点,自己却“他年葬侬知是谁”,最后被本书另外两个主角“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读之,只觉惨烈的气氛扑面而来,让人连呼吸都重若千钧。

除此之外,癸酉本其它角色的结局,也都没有一个善终的,真是各有各的惨。

比如,宝钗在宝玉离开后改嫁贾雨村,后来死在风雪蛮荒之地。契合“钗于奁内待时飞”,注意,时飞是贾雨村的表字。

也契合“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和“金簪雪里埋”的命运预示。

再比如,史湘云先嫁卫若兰并帮黛玉守家。卫若兰死后,湘云沦为乞丐。暮年因麒麟与宝玉相认并最后死在宝玉怀中。

契合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判词。

再再再比如王夫人则撞鬼吓死。有一日王夫人走至湖边,在湖中影影绰绰见到三个小鬼(其中一个是金钏模样)然后掉到湖里。后来挂通灵宝玉祛了邪祟,不过之后又被庸医治死了。

契合王夫人逼死金钏的前期伏笔,以及通灵宝玉身上的三个自带技能也得到应验。

至于贾母,在重阳节前后去世,死前特意拉过宝玉和黛玉,说最不放心这对小冤家,表示希望二人成婚,最后含笑而终。

延续了贾母是宝黛cp粉头的设定。

此外,甚至是细枝末节的小角色,在癸酉本石头记中也得到合理的安排。比如黛玉身边的丫鬟杜鹃吐血而亡,暗合杜鹃啼血的意象。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严丝合缝的对应脂砚斋批语和文中伏笔。所以我更倾向于相信鬼本中红楼梦的结局。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真相。还是那句话,大家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合理之处。

但是,一定不可能像高鹗续写的那样“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贾家一个鲤鱼打挺就翻身农奴把歌唱了,太魔性了,合着抄家玩呢么。

红楼梦从一开始就暗示这是一本彻彻底底的大悲剧。

正如风月宝鉴背面是森森骷髅,贾家泼天富贵的结局自然是千红一哭万妍同悲,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是青枫林下鬼吟哦。

只有这样的结局,才能对得上作者“一字一泪”,“一字一血珠”“一生惭恨”“哭成”红楼梦。

清朝戚蓼生曾为此书作序称赞其“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关于红楼梦的结局和种种谜题,或许我们永远不能准确的得知。真是遗憾到挖心挠肺捶地面!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就像断臂的维纳斯、蒙娜丽莎,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的空间。

/全文完/

多数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