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榕江县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年开始县委、政府进行布局,大规模发展南板蓝根产业,并结合人文、地理等优势条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把板蓝根产业做成了有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全链条产业。
一产种好“一片叶”
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要做大做强南板蓝根的“一片叶”产业,抓好利益联结是能否激发广大农户种植积极性以及迈出产业关键第一步的重中之重,通过积极推进“公司+农户”“合作社或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板蓝根种植。按照每户2亩种植规模,申请扶贫专项资金元量化入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或村集体公司,推行的利益链接暨收益分配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资金量化入股村集体公司或合作社实施,项目产生效益后利润分配为农户占70%、村集体公司或合作社占30%;二是农户自行种植,自己投工投劳,收入全部归农户所有;三是资金量化入股村集体公司或合作社实施返租倒包方式,收入返租倒包经营户占70%,村集体公司或合作社占30%。村集体公司从收入中第一年30%、第二年35%、第三年35%比例留存回收本金,每年剩余效益用于农户量化分红收入。同时,龙头企业公司与合作社或农户按市场价格签订1.2元每公斤保底价收购协议,确保产品稳定销售。从年开始,三年累计投入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建成亩板蓝根育苗基地一个,发展种植板蓝根面积1.4万亩,年新增种植0.58万亩,覆盖全县19个乡镇。直接带动全县南板蓝根种植户户,培育和带动22个乡村专业合作社。截至今年11月,南板蓝根累计在田存量1.87万亩。按照平均亩产量2吨,保底收购价格元每吨计,全县南板蓝根产量3.74万吨,将实现南板蓝根产品年销售产值达万元。
二产扎实“两条线”
随着全县南板蓝根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榕江县委政府在种好板蓝根这“一片叶”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对接市场,分析市场行情及走势,结合板蓝根的植物特性,大步迈出蓝染加工和中药材加工产业两条腿取得明显进展。
做实做强蓝靛膏生产加工线。通过引进北京鲜牛记集团公司旗下万物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榕江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龙头企业——贵州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年建成平方米亚洲最大古法制靛基地,可年收购3万吨南板蓝根叶子进行加工,可生产蓝靛膏吨,并向全球输出蓝靛膏,实现年总产值万元,项目加工净利润约万元。同时,建成平方米蓝染扶贫车间1个,带动传统印染织布坊2个、在地设计工作室1个和非遗协同创新中心1个。解决固定就业岗位24个、灵活就业岗个;培训和带动民间(染织绣)手艺人人,固定接订单合作的手艺人余位。
建好用好中药材粗加工线。通过积极建设板蓝根、金钩藤、草珊瑚等县内中药材粗加工基地,致力提升全县中药材产出外销品质,全力争创品牌效应。同时,布局“康养+”产业的基础,建设中医文化研学基地等,不断提炼产业内涵,拓展产业外延,把板蓝根的绿色生态可持续价值最大化,与国内最大精酿啤酒品牌牛啤堂合作板蓝根啤酒,有效实现了产业高附加值的整体提升。
三产奏响“三部曲”
榕江县是知名的“文化千岛”,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个。在发展南板蓝根产业过程中,县委、政府立足板蓝根是蜡染和刺绣这两种最能展现榕江苗侗民族璀璨文化所必不可少的蓝靛膏原材料的实际,依托不断发展壮大的南板蓝根种植和蓝靛膏生产规模,大力引导“非遗+”创新发展,奏响了融合发展第三产业的“三部曲”。一是筑巢曲。先后创建了月亮故乡非遗文创中心、千匠百艺扶贫车间、倚山人手造工作室等,作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主阵地重点支持,重点打造;二是引凤曲。通过举办非遗、旅游、文创等活动,与知名设计师、服装品牌等合作,受邀外出多次参加旅游文化等宣讲会等,打好打响榕江非遗名片,广交朋友,广引人才,不断积累设计资源、工艺资源和市场营销资源,为榕江“非遗”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三是交响曲。通过先后成功举办年“乡村旅游助脱贫·千匠百艺奔小康”为主题的贵州黔东南州第九届旅游发展大会和年贵州省首届蓝染文化交流活动“蔚蓝已来”蓝染文化交流论坛、非遗美学主题沙龙“无界·纬度”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年榕江还将举办贵州省第二届蓝染文化交流活动“不止于蓝”,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努力打造一张中国非遗新名片、一个乡村振兴新样板、一条三产融合产业链,拓展一个非遗文化旅游圈,使榕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蓝染文化之乡”。
(图片来源于贵州青于蓝公司)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