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叫作端阳节,因为它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又被称为重五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有很多民俗文化活动。
最主要的是吃粽子和赛龙舟,还有在门楣上插艾蒿和菖蒲。楚国的大夫屈原投汨罗江去世,人们划船和向水面投粽子,这些在最初象征着一种打捞抢救和招魂活动。
不只是民间活动繁多,而且文人墨客也有很多作品。因为屈原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人怀念屈原,因此写了很多端午节诗歌。
其中陆游晚年在故乡山阴就写了一首《乙卯重五诗》端午节诗歌。他一生主张抗击金兵收复中原失地,但终不为朝廷所用。他只好回到乡下,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
《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陆游写此诗时是宋宁宗庆元元年,即公元年,已经到了71岁高龄。他隐居山村,知道已经无力过问朝廷大事,因此心情很放松。
诗歌开门见山,开篇点题,“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点明诗歌写作的时间和地点。山村“好”在轻松随和,和城市不一样,和京城皇宫更不相同。
起码来说,房前屋后鲜艳夺目的石榴花,这就是山村特有的风景。还有人们过节之乐,诗人远离仕途自由自在,这些都是从前所想象不到的。
诗人一生戎马倥惚,宦游转徙,为抗金不成满腹忧愤,连做梦都是“铁马冰河”现在终于融入到了山村端午节的欢快气氛之中。
三四两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写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蒿的传统习俗。粽子是用山里的大青叶子包裹的,还有像小女孩发髻一样的两个角。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陆游老家和大多数地方不同的是,他这里不只是把艾草插在门楣上,而且还弄成一小束佩戴在头上,形成高高的“危冠”。
艾草有的地方也叫作艾蒿,端午节人们或插或戴,或制作成香囊,用它来驱邪避疫,以保身体无恙,平安健康。艾草和菖蒲在民间都是灵效很好的药材。
五六两句“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是写趁着端午节赶制中药以备一年所用。按照旧俗,不只是端午当天插艾辟邪,而且还要熬制药粉药膏储存。
除了按照比例配制药方以外,当天还要佩戴香囊,饮雄黄酒,洗浴兰草汤,有的人还要在额头上点上朱砂。“羸躯”指身体虚弱的人。
据说这属于冬病夏治,端午节这一天做好药物预防,人们一年不容易得病,身体平安健康。
末尾两句“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写端午节忙碌后的愉悦和满足。到了晚上太阳下山,端午节一天的活儿基本都干完了,大家说笑着吃晚饭。
虽然劳累一天,根本没有疲劳,只有团圆,只有天伦之乐。朋友亲人们围桌而坐,大家举杯畅饮,共话亲情友情,互相祝福,一派轻松祥和喜庆的气氛。
总之,陆游的这首端午节诗歌,和他以往的诗歌完全不同。没有那种“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气,没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苍凉,更没有“红酥手,黄藤酒”的温柔。
在这里陆游完全平静下来,他吃粽子,观龙舟,配中药,和山阴老家的村民们一样参加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从他的这首端午节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他从朝廷职员到一个乡下村民的蜕变。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