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无为而治"债市难寻方向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经暂停了十几次,在这段时间里,央行似乎在施以"无为而治"的理念,这使得债券市场的热情逐步消散。再加上各方的一些变动,比如中证登改变合格抵押物范围以及央行对存款口径的变更等,债市悄然进入了小幅波动的盘整节奏,貌似迷失了方向。
央行真的转变理念了吗?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股市大幅上涨,指数连创新高,股票价格的抬升背后是不断增加的融资余额以及涌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央行真的愿意见到这样的场景吗?答案是否定的,牛市背后是做多的情绪和资金,如果金融加杠杆成为一种普遍的情形,那么资产价格泡沫化就是这一轮牛市的最终结果。央行愿意看到资产价格泡沫吗?国内GDP下滑、CPI保持在1.5%附近,PPI连续34个月下滑,通缩压力明显,而股市却出现了泡沫化趋势,如何摆脱通缩压力同时又不催生更大的资产泡沫呢?央行面临两难抉择。
其次,从货币市场角度来看,货币市场的精彩表现明显被股市的"繁荣"掩盖了。去年12月底货币市场经历了一次类似"钱荒"的环境,当时市场猜测很多,预期不一致,随着央行不断"袖手旁观",市场参与者的不安和犹疑表现为资金价格的大幅波动。近期资金利率明显回落,这其中很可能是央行在半透明的环境下操作的结果。但是不论如何,货币市场的表现反映了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形下,央行"无为而治"的操作思路。
再次,从外汇市场角度来看,央行可能看到了一些危险信号。不管此轮美元指数的上涨是美国经济推动的还是欧元大幅贬值的影响,至少目前人民币的汇率,对美元仅仅是小幅贬值,但是对其他货币而言,确是大幅升值。央行的货币政策同样陷入了两难境地。
从上述三点来分析,央行遇到了多个难题。从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CPI稳定,M2会保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信贷略弱一点,经济下行压力始终存在,央行可能会继续在货币政策上选择"无为而治",以无为的态度去寻求可能的有为,而政策重点可落在了信贷突破上。
在央行"无为而治"的背景下,在没有明确方向的债市行情之中,定期的经济数据发布可能会引发一些投机交易。2015年春节距离现在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市场会过早地进入节假日行情之中,目前只能等待央行的进一步动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