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TUhjnbcbe - 2020/11/14 17:46:00

必备考点1:麻黄的功效、主治、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药理作用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表实无汗证。

(2)肺气不宣的喘咳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麻黄配苦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研末敷。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服。

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兴奋中枢等作用。

必备考点2:桂枝的功效、主治、配伍及药理作用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

(3)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4)虚寒腹痛。

(5)阳虚水肿,痰饮证。

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

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必备考点3:细辛的功能、主治、用量

细辛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1)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

(2)鼻渊头痛。

(3)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

(4)寒饮咳喘。

内服:汤剂,1~3g;粉末,0.5~1g。

必备考点4:桂枝与麻黄的异同点

麻黄、桂枝: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强,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

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不宣之喘咳;还能利水退肿,治水肿兼表。桂枝又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治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胸痹冷痛,阳虚水肿,痰饮眩悸及虚寒腹痛等。

必备考点5:清热药的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清热药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药、清虚热药五类。

1.清热泻火药性味多甘寒或苦寒,功主清泄实热郁火,主治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

2.清热燥湿药性味多苦寒,功主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主治外感或内伤之湿热火*诸证,以及诸脏腑火热证。

3.清热凉血药性味多苦甘寒或咸寒,功主清热凉血,兼以滋润、活血,主治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诸证。

4.清热解*药性味亦多苦寒,功主清解热*,主治外感或内生实热火*诸证。

5.清虚热药性味苦咸甘寒,功主退虚热、除疳热,兼凉血。主治热病后期之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

必备考点6:石膏的功效、主治、配伍、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石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1)温病气分高热。

(2)肺热咳喘。

(3)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4)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内服:煎汤,15~60g,重症酌加;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敷。内服用生品,入汤剂宜打碎先煎。外用须火煅研细末。

本品为矿物药而大寒伤胃,故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必备考点7:知母、栀子、生地黄、金银花、大青叶、牛黄、鱼腥草、青蒿的主要药理作用

知母

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炎、镇静、抗肿瘤、降血糖、抑制Na+,K+—ATP酶、降低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栀子

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病*、抗炎、镇静、镇痛、抑制中枢、降血压、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利尿、减少胃液分泌、泻下、止血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生地黄

本品有镇静、抗菌、抗炎、增强免疫功能、降血糖、抑制钠泵、利尿、降低耗氧量、抗凝、止血、降血压、抑制心脏、抗皮肤真菌等作用。

金银花

本品有抗菌、抗病*、抗内*素、抗炎、解热、降血脂、利胆、保肝、兴奋子宫、抗早孕、抗艾滋病*、抗肿瘤等作用。

大青叶

本品有抗菌、抗病*、抗炎、解热、促进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及抑制心肌收缩等作用。

牛黄

本品有抗病*、抗炎、抗惊厥、镇静、镇痛、强心、抗实验性心律失常、降血压、解*、调节胆汁排泄及保肝等作用。

鱼腥草

本品有抗菌、抗病*、抗炎、利尿、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镇咳平喘、镇静等作用。

青蒿

本品有抗菌、抗病*、抗疟原虫、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痛、抗肿瘤、祛痰、镇咳、平喘等作用。

必备考点8:青黛、山豆根、熊胆、鸦胆子的用量

青黛

内服:1.5~3g,冲服,或入丸散。

山豆根

内服:煎汤,3~6g;或磨汁服。外用:适量,煎汤含漱,或研末涂敷。

熊胆

内服:入丸散,1.5~2.5g,不入汤剂。

鸦胆子

内服: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或0.5~2g,每日3次。

必备考点9:石膏与知母的异同点

石膏、知母:同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

不同点:

石膏生用、煅用功异:生用具上述功能,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

知母为植物药,味苦甘而性寒,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必备考点10:黄芩、黄连、黄柏的异同点

黄芩、黄连、黄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黄芩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且止血力强,又善治肺热咳喘、湿温、湿热中阻、湿热淋痛;还能安胎,治胎热胎动不安。

黄连药力最强,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又善治温病热入营血之神昏谵语、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肝火犯胃呕吐吞酸及胃火炽盛消谷善饥。

黄柏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肾)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又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以及下焦湿热之尿闭、淋浊、带下、阴痒、足膝肿痛及脚气等。

必备考点11:泻下药的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泻下药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

1.攻下药大多味苦性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且通便力较强,主治实热积滞、大便秘结或燥屎坚结等。

2.润下药大多为植物的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药力最缓,多用于年老、体弱、久病、妇女胎前产后,以及月经期便秘者。

3.峻下逐水药味多苦,性寒(或温)有*,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部分还兼利尿。主治水肿、鼓胀、胸胁停饮及痰饮喘满等。

必备考点12:大黄的功效、主治、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主要药理作用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止血,活血祛瘀。

(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初起。

(2)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3)热*疮肿,水火烫伤。

(4)血热吐血、衄血、咯血、便血。

(5)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

(6)湿热黄疸,淋证涩痛。

大黄配芒硝: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大黄配巴豆、干姜: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和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再加温中散寒之干姜,以助散寒之力。故善治寒积便秘。

内服:煎汤,一般用5~10g,热结重症用15~20g,散剂减半。生大黄泻下作用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久煎则泻下力减弱;亦可用开水泡服,或研末吞服。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多用于上部火热之证。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多用于瘀血证或不宜峻下者。大黄炭则凉血化瘀

止血。

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应慎服或忌服。脾胃虚寒、气血亏虚、无瘀血、无积滞、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者不可妄用。

本品有泻下、利尿、抗菌、抗病*、抗炎、解热、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降活性、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止血、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必备考点13:京大戟与红大戟的来源

京大戟

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

红大戟

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干燥块根。

必备考点14:独活的功效、主治及配伍

独活

祛风湿,止痛,解表。

(1)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2)表证夹湿。

(3)少阴头痛,皮肤湿痒。

羌活配独活: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

必备考点15:汉防己、木防己与广防己的来源

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习称汉防己。

木防己至少包括三个品种,即防己科的木防己、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和广防己。

广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根。

必备考点16:川乌的用法用量

川乌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宜炮制后用(三生饮除外)。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低*性。

必备考点17:苍术的功效、主治、配伍、用法及使用注意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1)湿阻中焦证,痰饮,水肿。

(2)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3)湿盛脚气、痿证。

(4)夜盲,眼目昏涩。

苍术配厚朴、陈皮:温燥除湿力强,且善行气,故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者尤宜。

内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烟熏。炒用燥性减缓。

必备考点18:厚朴、广藿香的主要药理作用

厚朴

本品有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保肝、抗菌、中枢抑

制、肌肉松弛、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作用。

广藿香

本品有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抗菌、抗螺旋体及抗病*作用。

必备考点19:草豆蔻与草果的功效、用量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内服:煎汤,3~6g。

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内服:煎汤,3~6g。

必备考点20:滑石配生甘草的意义

滑石配生甘草:既清解暑热,又利水而不伤津,主治暑湿身热烦渴。

必备考点21:灯心草的用量

灯心草

内服:煎汤,1~3g。

必备考点22:茯苓与薏苡仁的异同点

茯苓、薏苡仁:均能利水渗湿、健脾,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及脾虚诸证。

不同点:

1.茯苓性平,药力较强,凡水湿停滞无论寒热虚实咸宜。薏苡仁利水力虽不及茯苓,但兼清热,凡水湿停滞轻症或兼热者宜用;炒用长于健脾止泻,治脾虚泄泻多用。

2.茯苓又能宁心安神,治心脾两虚或水气凌心之心悸、失眠。薏苡仁生用又能清热除痹、排脓,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

必备考点23:附子的功效、主治、配伍、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1)亡阳欲脱。

(2)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宫冷、尿频。

(3)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

(4)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

(5)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附子配干姜: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内服:煎汤,3~15g,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性;或入丸散。

孕妇忌服。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必备考点24:沉香的用量

沉香:内服:煎汤,1~5g,后下;研末,每次0.5~1.5g;亦入丸散或磨汁服。

必备考点25:理气药中能化痰、疏肝、止痛的药物

兼能化痰的理气药:枳实、陈皮、佛手、香橼、化橘红、橘红。

长于疏肝理气的药:川楝子、香附、青皮、佛手、香橼、玫瑰花、梅花。

兼能止痛的理气的药:木香、沉香、乌药、荔枝核、甘松、青木香。

必备考点26:莱菔子配伍紫苏子、白芥子的意义

莱菔子配紫苏子、芥子:既温肺化痰,又降气止咳平喘,且消食除胀通便,治寒痰喘咳有效,兼食积便秘者尤佳。

必备考点27:使君子、贯众、槟榔的用量

使君子:内服:煎汤,9~12g。小儿每岁每天1~1.5粒,每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连用2~3天。

贯众:内服:煎汤,5~10g。

槟榔:内服:煎汤,3~10g;单用驱杀绦虫、姜片虫,须用30~60g。

必备考点28:止血药的分类及其性能特点

止血药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分为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四类。

1.凉血止血药味或苦或甘而性寒凉,均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过量滥用有留瘀之害。

2.化瘀止血药性味虽各异,但却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之长,为治出血之佳品。

3.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或质黏,或为炭类,性多平,或凉而不甚寒,虽善收涩止血,主治各种出血而无瘀滞者,但有留瘀恋邪之弊,若有瘀血或邪实者慎用。

4.温经止血药性温热,善温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而止血,主治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

必备考点29:蒲黄配五灵脂、白及配海螵蛸、艾叶配阿胶的意义

蒲黄配五灵脂:无论生用、炒用均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善治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白及配海螵蛸:功能收敛止血、生肌敛疮,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吐血、便血效佳。

艾叶配阿胶:既养血止血,又散寒暖宫调经,治崩漏下血属血虚有寒之证。

必备考点30:三七、蒲黄的主要药理作用

三七:止血、抗血栓、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炎、镇痛、镇静、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糖代谢、保肝、抗衰老、抗辐射、抗菌及抗肿瘤等作用。

蒲黄:促进血凝、止血、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兴奋子宫、抗炎及镇痛等作用。

必备考点31:郁金配石菖蒲,郁金配白矾的意义

郁金配石菖蒲:既化湿豁痰,又清心开窍,治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狂、癫痫。

郁金配白矾:具有较强的祛除心经热痰之力,治痰热蒙蔽心窍之癫痫发狂及痰厥等证。

必备考点32:川芎的性能特点、功效及主治

川芎

本品辛温行散,入血走气,上行头颠,下走血海。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治血瘀气滞诸痛,兼寒者最宜,被前人誉为“血中之气药”。治头痛,属风寒、血瘀者最佳,属风热、风湿、血虚者,亦可随证酌选,故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言。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产,产后瘀阻腹痛。

(2)胸痹心痛,胁肋作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3)头痛,风湿痹痛。

必备考点33:西红花、血竭的用量

西红花:内服:煎汤,1~3g。

血竭:内服:研末,1~2g。

必备考点34:半夏与天南星的异同点

半夏、天南星:均辛温有*,内服均能燥湿化痰,为治寒痰、湿痰要药;生品外用均能散结消肿,治痈疽肿*、瘰疬痰核等。

不同点:

1.半夏善除脾胃湿痰;南星善治顽痰与经络风痰。

2.半夏还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呕吐、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等证;天南星还能祛风止痉,治中风口眼斜、破伤风等。

必备考点35:旋覆花配赭石的意义

旋覆花配赭石:寒温并用,降肺胃之逆气力强,治气逆呕恶、喘息效佳。

必备考点36:浙贝母与川贝母的异同点

川贝母、浙贝母:药性均为寒凉,均具清热化痰、散结之功,治痰多咳嗽、瘰疬疮痈等证。

不同点:

川贝母偏于甘润,兼能润肺止咳,善治肺虚久咳、燥咳不已;浙贝母偏于苦泄,清热化痰、散结力强,多用于痰热及外感风热咳嗽、瘰疬疮痈等。

必备考点37:禹白附与关白附的来源

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

必备考点38:安神药的异同点

药名

主要功效(同)

主要功效(异)

效用特点

磁石龙骨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纳气平喘收敛固涩,收湿敛疮

质重沉降下行,重坠与补虚并举生用质重镇潜,煅后涩敛

朱砂

镇心安神

清热解*

治心火亢盛诸证要药,有*,忌火煅

琥珀珍珠

安神定惊

活血化瘀,利尿通淋,明目退翳,解*敛疮,润肤祛斑

不入煎剂,研末冲服

多入丸散,本品重坠,孕妇慎服

酸枣仁

柏子仁

夜交藤

养心安神

敛汗

润肠通便

祛风通络

善治心神不宁兼多汗

阴血亏虚,心神不宁兼便秘

治血虚身痛肢麻

远志

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对胃有刺激,胃炎及溃疡慎用

合欢皮

解郁安神

活血消肿

善解郁而安定神志

必备考点39:朱砂与磁石的用量

朱砂:内服:研末冲,或入丸散,0.1~0.5g;不入煎剂。

磁石:内服:煎汤,9~30g,打碎先下;入丸散,每次1~3g。

必备考点40:磁石配朱砂的意义

磁石配朱砂:重镇安神力增,善治烦躁不安、心悸失眠等证。

必备考点41:全蝎、蜈蚣的用量

蜈蚣、全蝎均是内服:前者煎汤,3~5g;后前煎汤,3~6g;研末均为每次0.6~1g。

必备考点42:石决明与决明子的异同点

石决明、决明子:均性寒入肝经,功能清肝明目,治肝热目赤。

不同点:

石决明质重潜降,兼益肝阴,善平肝潜阳,为治肝阳眩晕要药;

决明子长于清润,兼益肾阴,又能润肠通便,治热结肠燥便秘。

必备考点43:麝香的功效、主治、用量及使用注意

麝香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1)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神昏。

(2)经闭,癥瘕,难产死胎。

(3)胸痹心痛,心腹暴痛,痹痛麻木,跌打损伤。

(4)疮肿,瘰疬,咽喉肿痛。

内服:入丸散,0.03~0.1g。

本品走窜力强,妇女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与镇静的双重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增强心脏收缩、抗炎、兴奋子宫、抗肿瘤、抗溃疡、抗菌,还有雄激素样作用等。

必备考点44:冰片的来源

冰片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加工品或其树干木屑经蒸馏冷却所得的结晶,习称龙脑冰片。现多用松节油、樟脑合成,又名混合龙脑,习称机制冰片。

必备考点45:补虚药的使用注意

补虚药:凡身体健康而无虚证者,不宜应用;邪实而正气不虚者,不宜乱用补虚药,以防“闭门留寇”;补气药多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忌用;补阳药温燥而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应用;补血与补阴药,大多药性滋腻,易伤脾胃,湿阻中焦及脾虚便溏者慎用。使用补虚药,应注意脾胃功能,使补虚药更好地发

挥作用。

必备考点46:人参、鹿茸、益智仁、蛤蚧的用量

人参:内服:煎汤,3~9g,大补元气可用15~30g。

鹿茸:内服:研末冲服,1~2g。

益智仁:内服:煎汤,3~10g。

蛤蚧:内服:煎汤,3~6g;研末,每次1~2g;浸酒,每次1~2对。

必备考点47:人参与西洋参的异同点

人参、西洋参:均能补气生津,治气津两伤的烦倦口渴。

不同点:

人参性微温,补气力甚强,气虚、气阴两虚的重症、急症多用;又善补脾气、益肺气,为治脾肺气虚证所常用;还能安神、增智,治失眠、健忘。

西洋参性凉,为清补之品,补气力虽不及人参,但长于清热养阴,气阴两虚兼热者用之为宜;又善养肺阴、清肺热,治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

必备考点48:南沙参、北沙参的来源

南沙参: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新鲜或干燥根。新鲜者名鲜沙参。

北沙参: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必备考点49:乌梅、诃子的用法

乌梅:止泻止血宜炒炭,生津安蛔当生用。

诃子:敛肺清火开音宜生用,涩肠止泻宜煨用。

必备考点50:五味子、山茱萸的主要药理作用

五味子

本品有镇咳、祛痰、镇静、保肝、扩张血管、调节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调节免疫功能、抗溃疡、抗衰老等作用。

山茱萸

本品有调节免疫功能、降血糖、升高白细胞、抗菌等作用。

必备考点51:罂粟壳的用法用量

罂粟壳: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止咳宜蜜炙用,止泻、止痛宜醋炒用。

必备考点52:常山、瓜蒂、藜芦的异同点

药名

常山

瓜蒂

藜芦

功效

三药均能涌吐

截疟

外用研末吹鼻,引去湿热

涌吐风痰、杀中疗癣

效用特点

涌吐胸中痰饮

涌吐痰热、宿食

性寒有*、十八反

必备考点53:雄黄与硫黄的异同点

硫黄、雄黄:均性温有*,外用均杀虫而治疥癣。

不同点:

1.硫黄*性较小,擅长杀虫止痒,为治疥癣瘙痒之要药;雄黄*性较强,攻*力强,善治痈疽疮疖、虫蛇咬伤。

2.硫黄内服又能温肾壮阳通便,治肾虚阳痿、尿频、喘促及虚冷便秘;雄黄内服又能燥湿祛痰、截疟定惊,治哮喘、疟疾、惊痫。

必备考点54:雄黄、硫黄、轻粉、白矾的成分

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

硫黄:自然硫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

轻粉:氯化亚汞。

白矾:主含含水硫酸铝钾。

必备考点55:铅丹的使用注意

铅丹:有*,故外用不宜大面积或长期涂敷,内服宜慎,不可过量或持续内服,以防蓄积中*。孕妇忌服。

必备考点56:斑蝥、蟾酥、马钱子的用量

斑蝥:内服:炮制后入丸散,0.03~0.06g。

蟾酥:内服:入丸散,0.~0.03g。

马钱子:内服:炮制后入丸散,0.3~0.6g。

必备考点57:桂枝合剂的组成、功能及主治

桂枝合剂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感冒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塞干呕。

必备考点58:辛凉解表剂

银翘解*丸(颗粒、片、胶囊)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淡竹叶、桔梗、甘草。

疏风解表,清热解*。

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孕妇及风寒感冒者慎用。

必备考点59:九味羌活丸方中黄芩与地黄的功用

九味羌活丸方中黄芩苦寒清泄而燥,善清热燥湿;地黄甘苦而寒,善清热凉血、滋阴生津。

必备考点60:六一散的组成与配伍意义

六一散:由滑石粉、甘草组成。两药合用,甘淡渗利,清心利湿,共奏清暑利湿之功,故善治感受暑湿所致的暑湿证。

必备考点61:防风通圣丸的组方特点

防风通圣丸全方配伍,汗下与清利共施,共奏解表通里、清热解*之功。

必备考点62:龙胆泻肝丸组成、功能、主治与配伍意义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黄芩、栀子(炒)、盐车前子、泽泻、木通、酒当归、地黄、柴胡、炙甘草。

清肝胆、利湿热。

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全方配伍,苦寒清利,泻利兼补,共奏疏肝利胆、清热除湿之功。

必备考点63:理中丸、小建中合剂四逆汤的组成、功能、主治

理中丸(*参理中丸)

炮姜、*参、土白术、炙甘草。

温中散寒,健胃。

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小建中合剂

饴糖、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四逆汤

淡附片、干姜、炙甘草。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阳虚祛寒,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不利清谷,脉微欲绝。

必备考点64:强力枇杷露的注意事项

强力枇杷露:因其含有*的罂粟壳,故孕妇禁用,不可过量或久用。外感咳嗽及痰浊壅盛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厚味食物。

必备考点65:小青龙胶囊的臣药及功能

小青龙胶囊方中细辛辛温发散,善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干姜辛散温通,善散寒、温肺化饮。两药合用,助君药解表散寒、温化痰饮,故为臣药。

必备考点66:参苓白术散中体现培土生金之功的药物

参苓白术散:方中砂仁辛温芳香,能化湿行气、温中开胃;桔梗辛散苦泄性平,既宣肺化痰止咳,又升提肺气、载药上行。二药合用,既行气开胃,使补而不滞;又载诸药上行,以达培土生金之效,故共为佐药。

必备考点67:四物合剂的组方特点

四物合剂:全方配伍,补中兼行,补血不滞血,行血不破血,共奏补血调经之功,故善治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及月经不调。

必备考点68:如意金黄散的用法用量

如意金黄散:外用。红肿,烦热,疼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敷。一日数次。

必备考点69:连翘败*丸的注意事项

连翘败*丸:孕妇禁用。疮疡属阴证者慎用。肝功能不良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及海鲜等发物。

必备考点70:妇科十味片的组成、功能、主治、注意事项

妇科十味片

醋香附、当归、醋延胡索、熟地黄、白芍、川芎、赤芍、白术、大枣、甘草、碳酸钙。

养血舒肝,调经止痛。

血虚肝郁所致月经不调、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症见行经后错,经水量少、有血块,行经小腹疼痛,血块排出痛减,经前双乳胀痛、烦躁,食欲不振。

气血两虚之月经不调者慎用。服药期间慎食辛辣刺激食物。

必备考点71:生化丸与产妇康颗粒的异同点

生化丸与产妇康颗粒,虽均能养血、祛瘀,主治产后病,但两者仍有区别:

生化丸,以养血祛瘀为主,兼能温经止痛,主治产后受寒、寒凝血瘀所致的产后病,症见恶露不行或行而不畅、夹有血块、小腹冷痛。血热证者不宜使用。产后出血量多者慎用。

产妇康颗粒,功善补气养血,兼祛瘀生新,主治气虚血瘀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症见产后出血过多、淋漓不断、神疲乏力、腰腿痠软。产后大出血者禁用。血热者慎用。

必备考点72: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分类及其功能、主治、使用注意

1.儿科解表剂主要有疏散风热、发散风寒之功,兼有泻火利咽、宣肺化痰等作用,用于外感表证。本类中成药大多辛散,有伤阳耗津之弊,应中病即止。

2.儿科清热剂主要具有清热解*之功,兼有利咽、凉血、活血等作用,适用于热*炽盛的小儿咽痛、口疮、疮疡等证。本类中成药大多为苦寒之品,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者慎用。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

3.儿科止泻剂主要具有清利湿热或健脾益气止泻之功,适用于湿热或脾虚导致的泄泻。本类中成药中的清利止泻类大多为苦泄清利之品,故虚寒性腹泻不宜使用。反之,健脾止泻类中大多为补益健脾之品,故湿热、邪实之泄泻当慎用。

4.儿科消导剂主要具有消食化滞之功,兼有通利大便、健脾和胃等作用,适用于小儿食滞肠胃或脾运不健所致的食积证。本类中成药大多为消积、行气之品,易耗气,故脾胃虚弱或无积滞者当慎用。

5.儿科止咳喘剂主要具有止咳平喘作用,适用于小儿咳嗽喘息病证。本类中成药大多以泻肺实、止痰嗽为主,故体虚咳喘者慎用。

6.儿科补虚剂主要具有补气、益阴等作用,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小儿发育迟缓证。本类中成药大多为甘补之品,有滞邪之弊,故邪实或湿热证者慎用。

7.儿科镇惊息风剂主要具有镇惊息风止痉等作用,适用于惊风抽搐病证。本类中成药主要用于急惊风之实证,脾虚慢惊风不宜使用。

必备考点73:千柏鼻炎片的使用注意

千柏鼻炎片:外感风寒、肺脾气虚者慎用。高血压、青光眼患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厚味、油腻、鱼腥发物,戒烟酒。因含千里光,故不宜过量或持久服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