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您跟我们讲一讲这个大青龙汤好不好?
倪海厦:对,好!可以。我们有两个方剂,一个叫小青龙,一个叫大青龙,小和大,并不是说小的力量就小,大的力量就大,完全不对。小青龙有时候比大青龙还凶。而是中医用寒热来看这个病,中医认为说,表寒,里寒,所谓表寒,里寒的意思就是,比如说你全身的皮肤毛孔是塞到了,病人恶寒怕冷,肌肉关节会痛,没有汗,好,这就是表寒了。毛孔塞住了,没有办法排汗。里寒呢,就是肺里面的问题。那病人我们会问他,你口渴不渴啊?不渴。你想喝热水还是喝冷水?哦,我想喝热水。好,然后这个,我们就知道里面是寒的,甚至于吐出来的痰是比较清白的,我们知道里寒。所以病人当出现表寒、里寒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小青龙汤,而现在的甲流呢,就H1N1,我们看到的都是表寒,表面是寒的,好,没有流汗呢,肌肉关节痛啊,病人又发……不能说高烧,中温的烧。然后呢,里面是很热的,所以咳出来的痰呢,是很黄稠的,同时呢病人口渴,喜欢喝冰水。那病人没有胃口。在这种状况之下,这是标准的大青龙汤。而这个大青龙是中国传了几千年,不是现代啊,几千年来,我们用了瘟疫的第一线处方,就是大青龙汤,治疗瘟疫,时疫啊,就是张仲景那时候也是在用来治疗瘟疫,就是会传染性的瘟疫,都是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呢,一共七味药。就是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然后桂枝,生姜,红枣,这七味药。那七味药的组成呢,非常的妙,为什么大青龙可以治疗甲亢,各种的流行性感冒?因为它不是……这个处方两千多年来,我们在用了两千多年,并不是,它的目的并不是要把病*杀掉,它是要把病*排出体外。所以中医的“汗吐下”,中医药治……中药治病就是汗法,取汗,当时病人流汗;一种是用吐法,吃了药以后,病人吐痰出来,吐出来;还有攻下,从大便小便排出来——用“汗、吐、下”这种方法。那西药呢,你发热,用抗病*的药,你去杀这种病*。你认为如果病*……病*是这样子哈,你不去杀它,它不会去变异,你杀它以后,它下一代就改变。
梁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倪海厦:对。它的下一代就改变。所以你现在就研究出来的疫苗,你可以看现在,但是它……你看了以后,它下次出来的又不一样。你又要再去研究一个新的疫苗,你永远赶不上它变异的速度。这是因为你一刺激它,它在改变的。那如果你不刺激它呢,可能两千多年来,如果没有这个疫苗、抗生素去刺激这些病*的话,两千年以后,现在的病*跟两千年以前是一样的。但是,妙就妙在哪里?即使病*经过变异,一直在改变,病*、病株啊一直在改变,在改变所以不断地新的疫苗,抗病*的药出来,嚎,但是呢,我们的大青龙汤居然还是适用。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观念要赶尽杀绝这个病*。我们只有一个观念,如何把病*排出体外,而不伤到人的身体的正气,所谓人身健康不伤到。就是在无伤害的状态之下,同时把病*请出身体之外,这就是大青龙汤的方意。
梁冬:它的策略不一样,一个是消灭它,一个呢,是请它出去!倪海厦:对!就好像有敌人到你家来,进来,或者你家这个不友善的朋友进来,你也不用说,进来你还没有讲两句话,你就开枪把他打死的。
梁冬:一个板砖把他拍死了。倪海厦:好像有一个太过度的防御。你就好言相劝,你出去就好啦。出去就没事了嘛,连警察都不用叫,他就出去了。“唉呀,对不起,我走错地方了!”他就出去了。好,那也不会冤冤相报。你可能把他杀了,可能他下一代儿子要来报仇,那你家儿子要去找他报仇的话,然后冤冤相报,嚎,这是不对的想法。
梁冬:对,所以策略上来说是……倪海厦:策略上是讲……
梁冬:OK!那大青龙汤它怎么煮?它怎么会有这样这中效果咧?倪海厦:对,大青龙汤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一直温病派不敢用?因为里面有麻黄跟桂枝。那麻黄跟桂枝,一般现代温病派听到麻黄桂枝,不要说开这个药了,光是听到就已经手软脚软。好像看到蛇蝎一样,避之唯恐不及。那,这个大青龙汤它原因在哪里?第一个有麻黄,麻黄呢,它是宣肺,所谓青龙,我们讲的青龙讲的就是麻黄,麻黄颜色是青的。吃麻黄下去以后,它会肺里……泡打开来,肺主全……中医认为说,肺主全身的皮肤毛孔,所以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一下去之后,毛孔就会打开,可是你光靠麻黄打开来皮肤毛孔的时候,那个汗不会出来,所以一定要有桂枝来辅助。在桂枝,中医的观念里面是解肌,肌肉上面的问题哈,认为这个要用桂枝,所以病如果在肌肉上面,我们用桂枝下去,肌肉的汗液——津液呢,有了桂枝以后就会被桂枝推到皮肤下面,顺着毛孔出来。那我们用桂枝的时候,所以桂枝麻黄用在一个方子里面的时候,如果你不加其它的药,病人感冒好了,可是呢一定会脱水。病人会脱水。
梁冬:哦,因为他把它排出来了。倪海厦:对,排出来了。所以它会加了生姜和红枣,生姜呢,它本身颜色是黄的,哈,它入胃,在胃里面。
梁冬:对,因为它颜色是黄色的。倪海厦:所以过去我们恶心啊,那个孕妇怀孕的时候,妊娠期间的恶心很重,我们讲,要用干姜啊,生姜,嚎,黄色它能够温胃,能够补胃的津液。红枣呢,它是大枣,也是色黄的,嚎。它也是能够补胃里的津液。因为病人胃口没有了,胃口没有我们要让他胃气恢复,胃的蠕动恢复,所以我们用生姜,红枣用在一起。那我们用麻黄的话,在经方里面,大家如果有兴趣,听众里面,朋友里面,如果有兴趣研究经方的,你会发现到很奇妙,只要用麻黄的时候,就一定配合了杏仁在里面。为什么?因为杏仁颜色是白的,中医认为色白入肺,所以把肺的津液补足,所以你麻黄一下去的时候,如果没有杏仁的时候,肺里面干枯掉了,嚎肺好像天上的云一样,那肺一干枯掉,万里无云,那热都热死了,辐射线,紫外线什么都进来,那肺里面一定要有津液。好,所以我们在用麻黄的时候,配合了杏仁在用的时候,比如说,麻黄跟杏仁一定是等量,比如说我们麻黄有两钱,杏仁就用两钱,麻黄用三钱,杏仁就用三钱。在麻黄、杏仁比例剂量上控制得很好的话,你麻黄用得多,也不会伤到肺的津液,因为和杏仁,一攻一守。那石膏呢,这个药很重要,这就是温病和伤寒家最大的差异在这里。现在温病派没有犀角可以用,那很可怜,所以他们去热解*很难。他们过去都用犀角,用犀牛角来解*啊,解*啊、去热,就是高热的时候一定要用犀牛角,犀牛角多贵呀。而现在呢,动物……国际动物保护法不准犀牛再买卖,哦,犀角再买卖。而经方呢里面,从头到尾,我们从汉朝、唐朝,我们从来没有用过犀牛角。我们发高烧的时候,去热解*的时候,我们用的是石膏——所谓的白虎汤。而白虎呢,什么叫……我们为什么不取名叫作白老鼠,啊白兔?或者是这个白色的狗?为什么叫白老虎?就是告诉我们后学者,你要用石膏的时候,剂量一定要够大,叫做白老虎。你如果用5钱8钱,大不了小白兔一只嘛,小白鼠一只,小白兔、小白猫一只。但用过1两以上——2两、3两、4两以后就是白老虎。那你用的剂量不够,比如说你用8钱、1两,下去,1两是多少?35克多,嚎,这个37克多。那你下1两下去,病人没有退烧,你认为这个白虎不能退烧,实际上你错了,你还可能……你可以继续加到2两3两地用没关系。一般这种外感风寒,这种H1N1,甲亢这种表症呢,大概1两就够了。所以石膏,在这是退热用的,这样使它的热被退掉了。还有中间的炙甘草,这个炙甘草用得非常的妙。一般来说,我们中医看甘草,一般有生用甘草,还有炙过,炙过就是用蜂蜜给它炒过。生甘草一般来说……甘草的味就是甘味的,甘味入脾脏,嚎,入脾脏。除了能够把脾脏的津液补回来,脾胃的津液补回来,同时呢,可以开……因为它入脾脏啦,所以开胃。可是我们这个处方里面,我们要用炙甘草,要用蜂蜜炒过,因为蜂蜜它炒过以后,甘草变成熟的不讲,炒过以后,蜂蜜那个味道就不是甜味了,就是变得有点苦味,因为你烧焦了嘛哈,炒过了,变成苦味,苦味的药入心脏。所以,甘草炙过以后,它配合在麻黄、桂枝里面,不但不会引起动悸——很多中医呢,不敢用麻黄桂枝就是,一吃下去之后,心脏动悸的很,心跳很快。他不晓得,用加了炙甘草下去就可以,炙甘草的目的就是要止它的动悸,怕……预防病人有心悸的现象。所以,如果这个处方我们用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正常人,心脏没有问题的人,我们用这个处方,炙甘草就可以开,跟桂枝麻黄等量。比如说,桂枝3钱,麻黄你开……炙甘草可以开出3钱。但是如果用在是有心脏病的人身上的话,我们炙甘草就要重用了。同样的桂枝……啊,大青龙汤,但是我们炙甘草可能用了8钱到1两。大剂量下去,病人就不会有产生,不会产生动悸的现象。
梁冬:哦。倪海厦:那这个药下去以后,从肠胃里面的津液,正常的津液里面,正常的津液,肺里面的津液全部因为桂枝、麻黄,把这个有病的津液通通提到皮肤表面上,流汗流出来,在把病*赶出去的同时,杏仁、石膏、生姜、大枣把这个丧失的津液同一时间补回来,这个动作是同时完成的。所以当时你有甲流的时候,你一喝大青龙汤下去以后,你的病*往外跑,在皮肤毛孔,流了汗出来,而我相信流汗你把汗刮下来看,甲亢——甲流的病*通通在里面,它活着。好,那同时呢,身体里面,肠胃、肺里面都没有丧失津液,好,所以这就是胃口会开,胃口会回来,同时可以治疗,真正可以治病的一种药,嚎,那这种药呢?中医治疗感冒,你说中医这个……这个,我们怎么知道感冒好了,如果病人是个哑巴——不会讲话怎么办?不会写字怎么办?
梁冬:诶,刚才呢,倪老师跟我们讲到一个话题,就是说其实呢,现在肆虐全球的这个甲流呢,这样的一个事情在中国古代人里面很简单就解决了,用个大青龙汤就解决了,所以刚才呢,倪老师你用了很简单的话——连我都能听懂的话呢,来解释这个大青龙汤,刚才就提到一个小小的问题,这个问题是?
倪海厦:这个大青龙汤呢,它祛邪而不伤正。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退肿,疏风止痒,散邪透疹,温寒通络,其功极大,临床不可不用。
自医圣张仲景创制了麻黄汤,两千多年来,麻黄汤治愈了无数病人的风寒感冒,往往覆杯即效,一剂而愈。学《伤寒论》时,我们都学过麻黄汤,这是仲景治疗太阳病表实证的最效方。时至今日,麻黄汤却用的越来越少了。为什么?
难道今时没有外感风寒表实证了吗?就我临床所见,外感风寒导致表实证的病人非常多见,可以说,今时的麻黄汤证并不少于仲景时代。可是,《中医内科学》课本上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用方,却不用麻黄汤了!而代之以荆防败*散、葱豉汤等药方。
为什么怕用麻黄汤?理由其实非常可笑,因为麻黄汤的主药是麻黄,麻黄含有麻黄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及发汗解热、影响代谢、增强心力等作用。因为害怕麻黄的这种药理作用,所以,就不敢用麻黄了。
如此一味好药,竟然因为跟着西医的成分走,又不能掌握其功效而不敢用了!如此发展中医,无怪乎中医越发展越走下坡路。
麻黄
麻黄,是治疗外感风寒的第一要药
为什么说,麻黄是第一要药?因为治疗外感风寒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时,麻黄的药效是其他中药所不可替代的。我临床治疗外感风寒证,病人或表现为感冒、发烧,或咳嗽、气喘,或身痛、恶寒,只要无汗,必用麻黄,而且,疗效极高。
进一步讲,麻黄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不必拘泥于新病还是久病,亦不必拘泥于在表还是在里,是否传经,只要脉见浮紧,就可放胆用之,不需踌躇。
民国大医恽铁樵未学医时,其两个儿子都因伤寒而夭折,于是他开始研究《伤寒论》。结果第四个儿子也发病了,表现为发热、无汗而喘。请了很多的医家,都是用豆豉、栀子、桑叶、菊花、杏仁、贝母等等中药,服药后症状却越来越重。恽铁樵先生焦急不安,彻夜绕室踌躇,一直到天微亮时,才下定决心:“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含药而亡”!就开了小剂麻黄汤,其方: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甘草五分(这个剂量甚小,民国时一分约当于0.3克),服下去以后,汗出喘平,病即见愈。从此,先生笃信经方。大家可以想象,恽先生攻读《伤寒论》有年,及用如此轻剂的麻黄汤,尚且绕窒踌躇,殊为可笑!
其实,单独应用麻黄容易出汗太多,若配上桂枝、甘草、生石膏等药,则麻黄发表之力大减,根本不必担心其有暴汗伤阳之弊端。
麻黄既可解表,亦能宣通肺气,对于冬春之季多发的风寒束肺,寒郁化火,表现为发热、咳嗽、失音、哮喘、咽喉疼痛者,首推麻杏石甘汤。我用麻杏石甘汤的临床体会是:
一则,若辨证准确,用此方可以救急,不能犹豫,往往药入即效,汗出而愈;
二则,掌握好麻黄与生石膏的比例,生石膏多可为麻黄的5-10倍,疗效甚佳。
用麻黄要注意几点:
一则,用量勿求大,初用可小量,若服后汗不出,可逐渐加量;
二则,仲景说,麻黄需先煎,去上沫。有人体会,先煎去上沫可避免麻黄刺激心脏导致心慌。我的临床体会是,若用量不大,可不必先煎,与诸药同煎亦一样有效;
三则,麻黄尽量不要单独应用,一定要配伍他药,既可缓解其发汗之力,又有助于引麻黄入里以透出在里之邪。
麻黄是一味好药。若能辨证准确,放胆用之,往往效若桴鼓。若辨证不准而滥用,足以伤人。故学中医者一定要在麻黄上多下功夫,切勿滥用或超大剂量浪用。麻黄如此,其他中药亦当如此。
欢迎参与讨论,文后留言;欢迎提供医案和疑难杂症交流。
来源:豆瓣小组
编辑: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