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田父辞
宋·高翥
当妇挼蓝旋染裙。
大儿敲葛自浆巾。
新摘摘,笑欣欣。
相唤相呼看赛神。
“挼蓝”指浸揉蓝草作染料,蓝草是可制取靛蓝的植物——比如十字花科的菘蓝,其叶片可入药,称“大青叶”。
校园分布
拍摄于药用植物园
拍摄于药用植物园
趣味中药
唐太宗贞观元年,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中原地区却爆发了瘟疫,死人无数。“药王”孙思邈得知,便主动前往疫区。他发现所有感染瘟疫的患者都有头面肿大,全身高热,生出红斑的症状,便从药箱中拿出一种叶子,让百姓煮水喝治病。但病人多药材少,孙思邈就给百姓编了句口诀让他们上山采药——“叶大,色青,高三尺,夏月吃来,无肿赤”。这种药材就是大青叶,常用来治疗瘟疫。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胃经。[1]23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凉血消斑。用于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痄腮,喉痹,丹*,痈肿。[1]23
用法与用量
9~15g。[1]23
小试身手
1、大青叶的归经是()?
A、心,肝B、心,肺
C、心,胃D、胃,肝
2、下列哪几项是大青叶的功效()?(多选)
A、清热解*B、凉血消斑
C、杀虫止痒D、清肝明目
3、下列哪个饮片是大青叶()?
A
B
C
D
答案
1.C2.AB3.C
饮片辨识
A.桑叶:本品为不规则的破碎叶片。叶片边缘可见锯齿或钝锯齿,有的有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1]
B.石韦:本品呈丝条状。上表面黄绿色或灰褐色,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孢子囊群着生侧脉间或下表面布满孢子囊群。叶全缘。叶片革质。气微,味微涩苦。[1]92
C.大青叶:本品为不规则的碎段。叶片暗灰绿色,叶上表面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叶柄碎片淡棕黄色。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1]23
D.蓼大青叶(中药性状):本品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长3~8cm,宽2~5cm。蓝绿色或黑蓝色,先端钝,基部渐狭,全缘。叶脉浅黄棕色,于下表面略突起。叶柄扁平,偶带膜质托叶鞘。质脆。气微,味微涩而稍苦。[1]
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大青,味苦,大寒,无*。主治时气头痛,大热,口疮。三月、四月采茎,阴干。[2]
《本草蒙筌》:味苦,气大寒。无*。多生郿蜀濠淄,亦产江东州郡。叶绿似石竹茎紫,花红如马蓼根黄。入药用叶兼茎,春末夏初收采。仲景书内,每每擅名。伤寒热*发斑,有大青四物汤饮效;伤寒身强脊痛,有大青葛根汤服灵。又单味大青煎汤,治伤寒黄汗黄疸,天行时疫尤多用之。仍罯肿痈,且解烦渴。小青异种,惟产福州。属福建。土人用治痈疮,取叶生捣敷上。[3]
《本草纲目》:[气味]苦,大寒,无*。[主治]时气头痛,大热口疮。除时行热*,甚良。治温疫寒热。治热*风,心烦闷,渴疾口干,小儿身热疾风疹,及金石药*。涂罯肿*。主热*痢,黄疸、喉痹、丹*。[4]
《本草备要》:大青[泻心胃热*],微苦,咸,大寒。解心胃热*。治伤寒时疾热狂,阳*发斑[阴症见斑忌用],黄疸,黄汗,热痢,喉痹。茎圆叶长,面青背淡,叶对节生,八月开小红花成簇,实大如椒,色赤。用茎叶。[5]
《玉楸药解》:味苦,大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清风退火,泻热除蒸。治瘟疫斑疹,黄疸痢疾,喉痹口疮,捣敷肿*。小青,同性。[6]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汪昂.本草备要[M].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9.
[6]黄元御.玉楸药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8.
-指导人|邹艺璇(级临床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刘畅、黄书美
图片|郭晓硕
技术|刘畅
责编|孙艺真
编审|崔国军
投稿邮箱|sdz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