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其实中药不难学四气五味决定功效
TUhjnbcbe - 2021/2/24 19:24:00

杏林墨香:xinglinmoxiang?致力打造健康生活盛筵?

小编导读

学习中医的人,都很明白,治病所用的方法和药物才是每个医生手中的武器,是能与疾病作斗争的法宝。那么,作为一个中医人士,怎么运用药物呢?这中间还真有不少学问呢!上一期我们主要从取象比类的思维入手的,今天我们主要从四气五味来入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四气1四气的概念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热、温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严格说来,平性是不存在的)。

1四气的来源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怎么来的?现在,主要有二种学说:

其一为禀受于天说。如李中梓云:“四时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已。故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者,于时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寒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其后,缪仲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凡言微寒者,禀春之气以生;言大热者,感长夏之气以生;言平者,感秋之气以生,平即凉也;言大寒者,感冬之气以生。此物之气,得乎天者也”。认为药物的四气禀受于天,是由四时季节气候的差异而引起的。

天人相应,天物自然更是相应,故而,药物的采收季节对药性有很大的影响。

古时候,人们把中药称作本草,其原因就是《蜀本草》中所说的“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当季是药,过季是草,因于草药都有其固定的采集时间,而此时间和季节的寒热温凉有关,所以,最初的药物之性是由采收季节来决定的。比如春季采收的,其性为温,夏季采收的,其性为热,秋季采收的,其性为凉,冬季采收的,其性为寒。这点也可通过《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的“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一段话得到证实,其中“因气感之宜”是药性的决定因素。不过,现在的药物在采收之后更多的是没有及时应用,而是存放慢用。药物在存放过程中经过其他季节之气“所感”,药性会有些变化,可以说,这是一种天然的炮制过程。

其二为入腹知性说。徐大椿云“入腹则知其性”。药性寒温的确定,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概括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的,“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素问》)。大凡能减轻或消除阳热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寒凉;凡能减轻或消除阴寒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温热。同理,温热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寒性病证;寒凉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性病证。

入腹知性不为错,但是这里面却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感知方法可能有误。病性的寒热不同于感觉的寒热,如张锡纯就说大量服用石膏后感觉不是很凉,就说石膏非大寒之品,先不说这个结论的正确与否,单就实验操作来看,把病性的寒热和感觉的寒热混为一谈,就是错误的;二是能治疗热性病的不一定都是寒凉之药,能治疗寒证的也不一定都是热药。比如冬季的风寒感冒,生活当中就有人服用“大青叶”之后,病好了,你能说“大青叶”是热药吗?这就好像能让自己受损的不一定是敌人,有时候反而是和自己关系相当好的朋友;三是有谁对每种单味药物都做过病性检测?

所以说,入腹知性不如入口知性,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为什么要尝?尝,就是要感知其味,在口中尝知,而不是入腹,因为入腹是为用,而不是尝。

通过尝而感知味,以味定性才是正确的。同一种中药,炮制前后其味会发生变化,这样,其性也就随之而变化,比如鲜地黄性寒,经过炮制后变成熟地,其药性则为温。

下面,我就具体地说一下。

(1)根据采集时间来决定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之理。

春生:就是说春天温暖,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由于春季为肝所主,故而,这个时候采集的药物其季节之性为温,多有升发作用、且可入肝。

夏长:就是说夏天炎热,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季节。由于夏季为心所主,故而,这个时候采集的药物其季节之性为热性,多有强壮作用、且可入心。

秋收:就是说秋天燥热,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由于秋季为肺所主,收获的东西可抗燥热,故而,这个时候采集的药物其季节之性为凉性,多有滋补作用、且可入肺。

冬藏:就是说冬季寒冷,是大地封冻,农作物进入冬眠的季节。由于冬季为肾所主,故而,这个时候采集的药物其季节之性为寒性、多有收敛作用、且可入肾。

虽然,中医还有长夏一说,就是指立秋到秋分的时段,具体时间为阴历6月、阳历7~8月,阴雨绵绵的天气比较多,这时的植物体内都会过多的产生对抗阴湿的物质,此时采集的药物,多可以祛湿而健脾。但是,四季对四性,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不变之理。

总之,单从采集时间来看,凡是春季采收的药材就具有温性;凡是夏季采收的药材就具有热性;凡是秋季采收的药材就具有凉性;凡是冬季采收的药材就具有寒性。

(2)味道来定性

辛、甘、淡味属阳,而温热之性也属阳,故而辛、甘、淡味就具有温热之性;酸、苦、咸味属阴,而寒凉之性也属阴,故而酸、苦、咸味则具有寒凉之性。

(3)从临床观察所知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人通过验证,把能从根本上治疗热证的药定性为寒凉药,把能从根本上治疗寒证的药就定性为温热药。

由上所知,药物之性的来源是复杂的。对于药物之性,我们一定要综合考虑,不可偏颇。看看历代的本草书,对于同一种药,有的说性寒,有的说性热,有的说性平,这也许就是单一考虑的结果。比如山药,《药性类明》中谓“性凉而润”,《药品化义》中也说“生用性凉”,但《本经》中却说其为“温”药。如果不明其理,我们到底听信哪本书上的?

二、五味

味,指的是气味和味道两种。根据动属阳,静属阴的原则,对于中药来说,气味属阳,味道属阴。味有厚薄之分,对气味而言,厚是强的意思,薄是弱的意思,由于气味强,容易走窜;气味弱,不容易走窜,所以,厚者为阳,薄者为阴;对于味道而言,厚是重的意思,薄是轻的意思,味道重的容易滞留而不动,味道轻的相对可以走散,所以,厚者为阴,薄者为阳,故而,《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就说“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薄则疏通,厚则滋润”。

不过,这里的五味,则专指药物的味道,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它们分别为五脏所主,肺主辛、脾主甘、肝主酸、心主苦、肾主咸。五味入五脏,可以增强五脏功能。而且,根据生活经验可知,不同的味道就有不同的作用,如把新鲜的萝卜拿回来,撒上一些具有咸味的盐之后,萝卜很快会变软,所以,我们就说咸味有软坚的作用。对于五味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辛散、甘缓、酸收、苦坚、咸软。

1辛味为肺所主

由于肺的功能就是排浊,所以,辛味药物能增强浊气浊物的外排,有宣散之功用。

所谓辛散,就是指辛味之物有发散之能。比如吃辣椒会使我们“出一头的汗”。

2甘味为脾所主

由于脾的功能是主运化:运化营养物质入血而补充血的不足;运化津液可使其正常布散。所以,甘味药物能充血和布散津液。

缓的本义为宽松宽大,有苏醒恢复之意,所以,甘缓,就是说甘味之物补脾之后可以使人体之血和津液的量得到恢复。比如干了一天的活,很累,这时,口里放块糖就可以缓解疲劳。

3酸味为肝所主

由于肝的功能是主疏泄,调气调血,所以,酸味药物就具有调气调血的作用。

所谓酸收,就是说酸味之物能收敛固涩,可敛肺止咳、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比如流鼻血的时候,我们用药棉蘸点醋塞鼻孔,能很快止血。

4苦味为心所主

由于心的功能是主血脉,所以,苦味药物能增强心主血脉的功能,不但可以活血通脉,也可以固脉止血。

坚,为牢固、结实的意思,所谓苦坚,就是说苦味之物可以让血脉结实、牢固。

另外,苦能燥湿,苦味的药物也具有燥湿的作用。

5咸味为肾所主

由于肾的功能是纳摄,主要是纳气和藏精,所以,咸味药物有助肾纳气和藏精的作用。

所谓咸软,就是说咸味有软化作用。生活当中,什么东西最软?当然是空气,要让一个东西变软,就要给这个东西里面充入大量的空气。比如面包,里面的空气就很多,所以,捏起来就很软;而用死面蒸的馒头,里面的空气就很少,所以,就比较硬。肾主纳气,就是说肾有充气之功能,气的含量增多,物质自然变软,而咸味之物可助肾以发挥功能,所以说,咸能软坚。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由于淡味可等同于甘味,能补脾而增强运化功能,所以,更多的书上就说淡味之物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病证;涩味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来标明药性。

这里更要说的是,一些书上谈到五味时说到: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应,但五味更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的味道作用于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五味不只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即五味的“味”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上。如把葛根的味说成是辛、甘,是因其能发散风热,实际上葛根的味却是微甜的。说真的,这种说法欠妥当:①既然“入口则知味”,那么这个“味”一定就是味觉感知的“味”;②根据功效而归纳,这是对药物功效的发生机制不懂而产生的,后面,我将会详细地谈述药物功效的产生及发挥机制,这里就不举例说了。

年《桂林医学》杂志上谈到“笔者对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做了笔录查对,发现五味不归属五脏之经的药物达味,占66.56%,其中辛味不归属肺经的达60种,如苍术、砂仁、麝香、佩兰、白豆蔻、石菖蒲、附子等;甘味不入脾经的73种,如金银花、地骨皮、芦根、百部、泽泻、天麻、熟地、枸杞子等;酸味不入肝经的有6种,如五味子、石榴皮、金樱子、五倍子等;苦味不入心经的有65种,如黄柏、龙胆草、赤芍、青葙子、射干等;咸味不入肾经的有17种,如青黛、羚羊角、犀角、石决明、穿山甲、地龙等,不一一列举。反之,入肺经之药不全是辛味,入脾经之药不全是甘味,入肝经之药不尽是酸味等,事实证明,五味归经并不具其普遍规律性,且与药性归经理论存在逻辑上的矛盾而不圆其说”。

为了归经理论的实用,为了“自圆其说”,我在本书里谈到的味指的都是中药本身固有的用口尝的真实之味道。

总之,中药功效的来源是复杂的,由于我的知识水平有限,故而,本书谈论的中药功效,遵从前人经验,更多的是从气味进行推理而来的。如《本草经疏》中谈到淫羊藿功效的时候就说“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温能通气行血,故主瘰疬赤痈,及下部有疮,洗出虫”,谈到三棱的时候说“老痃癖癥瘕积聚结块,未有不由血瘀、气结、食停所致,苦能泄而辛能散,甘能和而入脾,血属阴而有形,此所以能治一切凝结停滞有形之坚积也”;《用药心法》和《本经逢原》中都谈到“桃仁,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又去血中之热”等。虽然这里的淫羊藿和桃仁,其真实味道都是微苦的,没有辛和甘味,三棱的真实味道为淡而微辛,但是,这些书却告知了我们中药功效的一个推理来源方法。

不过,我感到遗憾的是,虽然这样推理出的功效都能概括教科书上的中药作用,甚至也能推理出一些单验方里中药治病的作用机制,但是,却不能推理出所有本草类书中谈及的中药功效。这里,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用更好的思维来推想中药功效的来源,以便知其然的同时还能知其所以然。

杏林墨香xinglinmoxiang

?本文选自《其实中药不难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姬领会、杨志光编著)一书。由杏林墨香(

1
查看完整版本: 其实中药不难学四气五味决定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