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腐烂病(又称杨树烂皮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腐烂病杨树烂皮病
危害特点:该病是潜伏侵染性病害,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具有突发性、多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
??????????
杨树烂皮病危害的寄主危害十分广泛,寄主除杨属树种外,也能危害柳、榆、槭、樱、花楸、桑树、火炬树、木槿、接骨木等多种树种。
危害的主要症状:
主要发生在树干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枝枯两种类型。
(1)干腐型:主要发生在干、大枝及树干分岔处。
发病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渍状病斑,略为肿胀,病部组织腐烂变软,用手压之有水渗出。
发病中期:病斑失水,病斑干缩下陷。病斑有明显黑褐色的边缘。
发病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在潮湿和雨水之后多见针头状黑点中挤出桔红色胶质丝状物(分生孢子角)。这时病部组织变暗糟烂。
(2)枝枯型:主要发生在1-4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然后迅速扩展,环绕一周后枝条死亡。在东北、北京等地区,后期在病斑糟烂处出现黑色小点,为病菌的子囊壳。
杨树烂皮病病斑如果绕树一周时,病斑以上的枝条死亡。如果环境条件对树木生长有力,病斑的周围组织则迅速长出愈合组织,阻止了病斑的继续发展。病斑在粗皮杨树上表现不明显。
发生规律
(1)越冬:病原菌以子囊壳、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植物病部越冬。
(2)传播:孢子借气流传播,雨水和昆虫有一定传播作用,病菌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体内。
(3)温度:6-10℃有利于病菌侵染,10-15℃有利于病菌在寄主组织内扩展,﹥20℃时病菌发展缓慢或停止发展。
(4)湿度:相对湿度在40%-60%就可以发生该病害。
(5)栽培:当年定植和6-8年生的树病重,立地条件差、管理不善,其它病虫害多等均发生中。
(6)其它:当出现干旱、水涝、日灼、冻害等恶劣条件,以及苗木移植或强度修剪后不易恢复树木生机时,病害便迅速发生,轻者影响树木生长,出现放叶晚、叶片变小、枯枝、枯干等病状,重者造成树木成片死亡。
??????????
病情综合分析:
如果早春在3月下旬发现存在杨树烂皮病的病斑,这时注意气候的变化。
在此温度(10-15℃)条件下:
持续时间﹥10天,则发病的可能性大。
持续时间﹥15天,则发病可能性很大。
持续时间﹥20天,则基本必然发病。
综合防治
1、杨树是浅根速生树种,可与深根(榆树)和慢生绿树松柏树种混交,也可与刺槐混交。
2、杨树是喜大水大肥的树种,造林后至少应每年春季浇一次透水,施一次肥。要合理疏伐,合理修枝,及时修除病枝。
3、化学防治:
(1)4月初或9月初,在腐烂病未发生时,将“莱恩坪安御带”稀释-倍,使用毛刷均匀涂抹树干,或对树干进行全面喷雾,使树干充分着药,以不滴药为宜,间隔10天进行第二次涂抹。
(2)对已发病部位,先割去病斑或划破树皮至木质部,然后将“莱恩坪安御带”稀释50-倍进行涂抹,间隔10天进行第二次涂抹。
今日推荐书籍:《中国园林害虫》主编:徐公天/杨志华目录前言刺吸类害虫
茶翅蝽、柳碧蝽、斑须蝽、小皱蝽、麻皮蝽、稻绿蝽、珀蝽、菜蝽、横纹菜蝽、辉蝽、紫翅果蝽、金绿宽盾蝽、金绿真蝽、褐真蝽、弯角蝽、赤条蝽、双痣圆龟蝽、细齿同蝽、泛刺同蝽、宽肩直同蝽、曲匙同蝽、红足壮异蝽、红脊长蝽、小长蝽、纹须同缘蝽、广腹同缘蝽、瘤缘蝽、锤胁跷蝽、绿盲蝽、三点苜蓿盲蝽、中黑苜蓿盲蝽、梨冠网蝽、杜鹃冠网蝽、娇膜肩网蝽、小绿叶蝉、大青叶蝉、黑尾大叶蝉、葡萄二星叶蝉、柿零叶蝉、小熊胫槽叶蝉、窗耳叶蝉松尖胸沫蝉、白带尖胸沫蝉、朴沫蝉、蚱蝉、鸣鸣蝉、蟪蛄、斑衣蜡蝉、透明疏广蜡蝉、缘纹广翅蜡蝉、云斑安菱蜡蝉、东北丽蜡蝉、皂荚幽木虱、槐豆木虱、梧桐裂木虱、合欢羞木虱、黄栌丽木虱……食叶类害虫蛀干类害虫地下类害虫参考文献中文名称索引拉丁学名索引寄主-害虫索引
以我国北方地区观赏树木的主要害虫为主,兼顾南方,共收入主要园林害虫种。全书力求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种类,有相当部分种类系初次发表。书中列出主要的、可操作的无公害防治方法,供各地选择和参考之用。全书按害虫危害类别(刺吸、食叶、蛀干和地下)分述,每类中基本按分类系统排列记述。目前园林害虫最为权威的一本书籍,建议园林工作者阅读学习。
如有需要可致电或者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