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
林毅,首届“全国名中医”,桂派中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医院乳腺科学术带头人。
开栏语
乳房健康不仅仅是美,是爱,更是生命的源泉。乳房是伟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呵护乳房,关爱女性不仅仅是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宣岐黄之道,传杏林之义,从名家医案、专方妙法到养生保健、乳病科普,向你娓娓道来。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又到端午。今年的端午比较特殊,小长假遇上高考。当传统节日遇上了现代高考日,“粽”有“高中”的好彩头呢。
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说文解字》:“糉(粽),芦叶裹米也。”当时人们裹粽子采用芦苇叶为主。到了西晋,《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即改以菰叶。实际上随着各地移风易俗,不同地方可能采用不同叶子裹粽,如箬叶、芭蕉叶、柊叶、荷叶等,可谓“铁打的糯米,流水的绿叶”。
但其实总是被丢弃的“绿叶”也有他们独自的功用。
芦苇叶
芦苇叶是最古老的粽叶之一,《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葭”即指初生的芦苇,最早记载粽子的《说文解字》中即提到用芦苇叶裹粽。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性“甘寒,无*”;主治上吐下泻、吐血、衄血、肺痈、发背。
附方:
1、治霍乱吐泻,烦渴心躁:芦叶一两(锉),糯米半两。上药,以水一大盏,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后入蜜半合,生姜汁半合,煎三两沸,去滓,放温。时时呷之。(《圣惠方》)
2、治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乾坤生意秘韫》)
箬竹叶
分布于华东、华中、陕西等地。古代曾用于制作斗笠,即如唐代张志和所描述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箬竹叶也是常见的粽叶用材,其性甘,寒;功能清热,解*,止血;主治喉痹,失音,妇女血崩。
附方:
1、取叶适量,水煎服,治失音喉痹。
2、取果实0.5~2两,炒炭存性,研粉,每服2两,黄酒、红糖冲服,饭前各服一次,夜间再服一次,治血崩。
芭蕉叶
印度尼西亚、我国云南等地盛产芭蕉,故有用芭蕉叶制作粽子的习俗。芭蕉叶入药出自《本草纲目》,后世载其性甘淡寒,入心、肝二经;功能清热,利尿,解*;主治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热*及烫伤等。清代医家叶天士谓其可"治心火作烧,肝热生风,除烦解暑。"
附方:
1、治肿*初发:芭蕉叶研末,和生姜汁涂。(《圣惠方》)
2、治烫伤:芭蕉叶适量,研末。水泡已破者,麻油调搽;水泡未破者,鸡蛋清调敷。(《江西草药》)
柊叶
又名粽粑叶,产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叶片长宽皆宜,是广东肇庆裹蒸粽的“指定用叶”。据《南史·齐明帝纪》记载:“太官进御食,有裹蒸。帝十字画之,曰:‘可片破之,余充晚餐。’”早在年前的南朝,裹蒸即作为贡品食用。番禺大贤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如此描述柊叶:“有柊叶者,状如芭蕉叶,湿时以裹角黍,干以包苴物,封缸口。盖南方地性热,物易腐败,惟柊叶藏之可持久,即入土千年不坏。”可见柊叶在藏物、防潮方面有妙用。其性甘淡,微寒;功能清热解*,凉血止血,利尿;主治感冒高热,痢疾,吐血,衄血,血崩。
附方:
1、治血热出血:根状茎5钱,水煎服。
2、治口腔溃烂:叶柄5钱,水煎服或用鲜全草捣烂取汁含漱或内服。
3、治小便不利,音哑。叶3~5钱,水煎服。
荷叶
韩愈在《柳州峒氓》中写道:“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其中荷叶包饭不就是糯米鸡吗?荷叶性味苦平,其气清芳;功能解暑清热,升发清阳。可用于感受暑热、头胀胸闷、口渴、小便短赤及夏季暑热泄泻等症。
附方:
1、治外感头痛:荷叶、升麻、苍朮,水煎服。(《症因脉治》)
2、主治血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之(《拾遗本草》)
各地采用不同的粽叶,均为方便取材之植物叶子,用的都是当地的特产,这些粽叶大多味甘性寒或性平,均为端午佳节天气渐热的适宜食材,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养生智慧的结晶。
供稿:林毅名医工作室文灼彬
编辑:王军飞责编:宋莉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点下方在看
更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