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阳扶阳
内治法的具体运用
归纳起来有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养胃等十一个治法。
(一)解表法
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的一种治法。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汗之则疮已”之意。具体应用时,当分辨风热、风寒,法分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
方剂举例辛凉解表方,如牛蒡解肌汤、银翘散;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散、万灵丹。
常用药物辛凉解表药,如薄荷、桑叶、蝉衣、牛蒡子、连翘等;辛温解表药,如荆芥、防风、麻黄、桂枝、生姜等。
适应证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证,疮疡掀红肿痛,或咽喉疼痛,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红,伴有恶寒轻,发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苔薄黄,脉浮数者。如颈痈、乳痈、瘾疹(风热型)、药*等。辛温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疮疡肿痛酸楚,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白,或皮肤麻木,伴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口不渴,苔白,脉浮紧者。如瘾疹(风寒型)、麻风病初起。
注意点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也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易引起痉厥、亡阳之变。所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组成]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主治]头面颈项部的疮疡、牙龈肿痛等病初期,局部红肿热痛有硬结者。
[方解]方中牛蒡子疏散风热、化痰解*、通泄热*,为主药。辅以薄荷轻清凉散,解风热之邪;荆芥轻扬温散,善除上部郁滞之风邪。再配以连翘散结清热解*,山栀清热泻火,丹皮凉血清热,石斛清热生津,玄参泻火解*,夏枯草清肝泻火、软坚散结。共同组成辛凉解表、散结消肿的代表方。
(二)通里法
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消目的的一种治法。通里法又分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
方剂举例攻下法方,如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润下法方,如润肠汤。
常用药物攻下药,如大黄、枳实、槟榔、芒硝;润下药,如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适应证攻下法用于表证已罢,热*人腑,内结不散。如外科疾病的实热阳证,掀红高肿,疼痛剧烈,皮肤病的皮损掀红灼热,伴口干饮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苔黄腻或黄糙,脉沉数有力者。润下法用于阴虚肠燥便秘。如疮疡、肛肠病、皮肤病等阴虚火旺;胃肠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大便秘结,脘腹痞胀,苔黄腻或薄黄,舌干红,脉细数者。
注意点运用通里攻下法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年老体衰、妇女妊娠或月经期更宜慎用。使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宜过剂,否则会损耗正气,尤其在化脓阶段,过下之后,正气一虚,则脓腐难透,疮势不能起发,反使病情恶化。且若用之不当,能损伤肠胃,耗伤正气,易使*邪内陷。
内疏黄连汤(《外科正宗》)
[组成]木香、黄连、山栀、当归、黄芩、白芍、薄荷、槟榔、桔梗、连翘、甘草、大黄
[用法]水煎,饭前服。
[功用]清火,泻热,通便。
[主治]痈疽肿硬,发热烦躁,干呕饮冷,大便秘结,舌干口苦,脉沉实,属里实热者。
[方解]方中黄连清热解*,直折火势;大黄峻下实热,荡涤肠胃,导热*从大便而出,为主药。辅以山栀清热除烦,黄芩清热燥湿,薄荷疏解风热,连翘清热解*。配以当归、白芍养血润肠,增水行舟;木香、槟榔疏通胃肠之气;桔梗开提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间接疏通肠胃之气,有利于泻火通便。佐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清火泻热通便,使邪*随大便通利而疏解。
(三)清热法
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得以清解的一种治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实火,宜清热解*。热在气分者,当清热泻火;邪人营血者,当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
方剂举例清热解*方,如五味消*饮;清热泻火方,如黄连解*汤;清热凉血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
常用药物清热解*药,如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野菊花、四季青等;清热泻火药,如黄连、黄芩、山栀、石膏、知母、鸭跖草等;清热凉血药,如水牛角、鲜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大青叶等;养阴清热药,如大生地、玄参、麦冬、龟板、知母等;清骨蒸潮热药,如地骨皮、青蒿、鳖甲、银柴胡等。
适应证清热解*法用于红肿热痛的阳证,如疮疡中的疔疮、疖、痈、有头疽等。清热泻火法适用于红肿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皮肤病之皮损掀红灼热、脓疱、糜烂等,如颈痈、流注、附骨疽、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伴发热,口渴,喜冷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等。但在临床上,清热解*法与清热泻火法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常合并应用。清热凉血法用于掀红灼热的外科疾病,如烂疔、发、大面积烧伤,皮肤病之红斑、瘀点、灼热,如丹*、红蝴蝶疮、血热型白疙,可伴有高热,口渴不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等。以上三法在热*炽盛时可同时运用。若热*内传而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红绛,苔焦黑而干,脉洪数或细数。如疗疮走黄、有头疽内陷,又当加清心开窍法,常用药物为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养阴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清骨蒸潮热法用于瘰疬、流痰等虚热不退的病症。
注意点应用清热药切勿太过,必须兼顾胃气,如过用苦寒,势必损伤胃气,而致暖气、反酸、便溏、纳呆等症状。尤其在疮疡溃后更宜注意,过投寒凉易影响疮口愈合。
五昧消*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
[主治]疗疮痈疖,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者。
[方解]方中金银花甘寒,能清热解*而不伤胃,为消散疔疮痈疖之君药。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葵子、野菊花消疮*、散结热,为治疗疗疮痈疖的要药,共为辅佐药。全方合用,清热解*之力甚强。
黄连解*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火解*。
[主治]疮疡阳证见锨热疼痛,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火*炽盛者。
[方解]本方为主治热*壅盛三焦的常用方。疗疮痈疖等均由热*内蕴、气血凝滞而成。火热炽盛即为*,故解*必须泻火,以火主于心,宣泻其所主,故以黄连为主药,泻心火而解热*。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共为辅助药。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使火邪去而热*得解。
(四)温通法
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以治疗寒证的一种治法。临床运用时,分温经通阳、散寒化痰和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两法。
方剂举例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方,如阳和汤;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方,如独活寄生汤。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散寒化痰药,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黄、白芥子等;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药,如细辛、桂枝、生姜、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等。
适应证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寒痰阻于筋骨,出现患处隐隐酸痛,漫肿不显,不红不热,口不作渴,形体恶寒,小便清利,苔白,脉迟等内寒现象者,如流痰、脱疽等。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法,适用于体虚风寒湿邪袭于筋骨,出现患处酸痛麻木,漫肿,不红不热,恶寒重,发热轻,苔白腻,脉迟紧等外寒现象者,如麻风病初起。
以上两法中的阳和汤以温阳补虚为主,多用于体虚者;而独活寄生汤是祛邪补虚并重,对于体实者,只要去其补虚之品,仍可应用。
注意点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温燥之药能助火劫阴,若应用不当,能造成其他变证。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麻黄、白芥子、炮姜、炭肉桂、鹿角胶、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化痰。
[主治]流痰及一切阴疽,漫肿平塌,不红不热者。
[方解]方中熟地补营养血,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筋壮骨,为主药。辅以炮姜炭、肉桂温经散寒,配麻黄辛温散寒,发越阳气;白芥子辛温,去皮里膜外之痰,搜剔经络,宣通内外。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又能解疮*:全方以补为体,以温通为用,共奏温阳补血、散寒化痰之效。
(五)祛痰法
用咸寒化痰软坚的药物,使因痰凝聚的肿块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一般来说,痰不是疮疡发病的主要原因,而是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病理产物,多因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以及体质虚弱等,使气机阻滞凝聚而成。因此,祛痰法在临床运用时,大多是针对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的目的,故分有疏风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等法。
方剂举例疏风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解郁化痰方,如逍遥散合二陈汤;养营化痰方,如香贝养营汤。
常用药物疏风化痰药,如牛蒡子、薄荷、夏枯草、陈皮、半夏、杏仁等;解郁化痰药,如柴胡、川楝子、郁金、海藻、昆布、贝母、香附、白芥子等;养营化痰药,如当归、白芍、丹参、熟地、茯苓、*参、贝母、首乌、桔梗、瓜蒌等。
适应证疏风化痰法,适用于风热夹痰的病症,如颈痈结块肿痛。解郁化痰法,适用于气郁夹痰的病症,如瘰疬、乳癖、肉瘿等。养营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夹痰的病症,如瘰疬、乳岩日久体虚者。
注意点因痰所致的外科病,每与气滞、火热相合,故慎用温化之品,以免助火生热之弊。
香贝养营汤(《医宗金鉴》)
[组成]白术、人参、茯苓、陈皮、熟地黄、川芎、当归、贝母、香附、白芍、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补气,理气化痰。
[主治]瘰疬、乳岩等日久体虚、气滞痰凝之证。
[方解]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养血和血。生姜、大枣同用,也能益脾胃元气。香附疏肝理气,贝母化痰散结,陈皮理气化痰,桔梗化痰且引诸药上行。全方以养营扶正为主,理气化痰为辅,扶正而不曾邪,祛邪而不伤正,故适用于病久体虚之瘰疬、乳岩等病。
(六)理湿法
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湿邪而致者,多夹热,其次夹风、夹寒。因此,理湿法很少单独使用,多结合清热、祛风、散寒等法,以达到治疗目的。
方剂举例清热利湿方,如二妙丸、萆藓渗湿汤、五神汤、龙胆泻肝汤等;祛风除湿方,如稀莶丸。
常用药物燥湿药,如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等;淡渗利湿药,如萆藓、滑石、苡仁、茯苓、车前草等;祛风湿药,如白鲜皮、地肤子、稀莶草、威灵仙等。
适应证外科疾病兼有胸闷呕恶,腹胀腹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苔厚腻者,用燥湿法。下肢疮疡,皮肤病有糜烂渗液者,多用利湿法。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并见之证,如湿疮、接触性皮炎·、臁疮等肌肤掀红作痒,滋水淋漓者,用二妙丸、萆藓渗湿汤;患处灼热肿痛,热重于湿,如委中*、附骨疽等,可选用五神汤;若病变在肝经部位,且因湿热引起的乳发、脐痈、囊痈、蛇串疮等病,则宜清泻肝火、湿热,可用龙胆泻肝汤。祛风除湿法,适用于风湿袭于肌表之病,如白驳风。
注意点湿为粘腻之邪,易聚难化,常与热、风、寒、暑等邪相合而发病,又可化燥、化寒,故治疗时必须同时应用清热、祛风、散寒、清暑等法。理湿药过用每能伤阴,故阴虚、津液亏损者宜慎用或不用。
五神汤(《外科真诠》)
[组成]茯苓、银花、牛膝、车前子、紫花地丁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委中*、附骨疽、肛周脓肿等由湿热凝结而成者。
[方解]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渗湿为君,湿祛则热易清。辅以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热清则湿易祛。佐以车前子加强清热利湿功效。牛膝引药下行,兼有活血行血作用为使药。
本方清利结合,对下部湿热结聚而成的疮疡,有利湿清热、行血散结之功效。
萆薄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组成]革藓苡、仁丹皮、黄柏、赤苓、泽泻、通草、滑石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湿热。
[主治]下肢丹*、湿疮、药疹及足癣继发化脓性感染等屑湿热下注所致者。
[方解]方中萆藓利水,分清化浊,为主药。苡仁利水渗湿,泽泻渗湿泄热,赤苓分利湿热,滑石利水通淋,通草清热利水,共为辅佐药,使下焦湿热自小便排出;再配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丹皮,清膀胱湿热、泄肾经相火、解*疗疮的黄柏,以加强清利湿热的效力。全方共奏导湿下行、清热利水的功效。
(七)行气法
用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坚止痛目的的一种治法。
气血凝滞是外科病理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局部的肿与痛即是由气血凝滞所致,故外科疾患由气血凝滞者最为多见。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所以行气法多与活血药配合使用。外科病中由肝气郁结而发者也不少,气机郁结能导致气血凝滞,故用疏肝解郁法,使肝气条达,气机舒畅,气血流行有常。
方剂举例逍遥散或清肝解郁汤。
常用药物柴胡、香附、青皮、陈皮、木香、乌药、金铃子、延胡索等。
适用证外科病因气机郁滞所致者,肿块坚硬,不红不热,或肿势皮紧内软,随喜怒而消长,如气瘿、乳癖、乳岩等病。
注意点行气药多香燥辛温,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或火盛的患者慎用。此外,行气法在临床上常与祛痰、和营等法配合使用。
清肝解郁汤(《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陈皮、半夏、香附、贝母、茯神、青皮、远志、桔梗、苏叶、栀子、木通、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肝解郁,行滞散结。
[主治]一切忧郁气滞,乳结肿硬,不疼不痒,久之渐渐作痛之症。
[方解]方中香附疏肝解郁,青皮疏肝破滞,为主药。辅以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养血柔肝。配以陈皮、半夏、茯神、甘草健脾和胃,化痰宁心;贝母、远志、桔梗化痰消核、散结消肿,桔梗又可载药上行,与二陈汤相伍,意在消除痰气相结之肿块;栀子清肝,苏叶散火,两药相伍,清肝散火。用少许木通,清利湿热,令郁火由小便排出。
(八)和营法
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法。疮疡的形成虽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但其病理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里”而成,故和营法在外科内治法中应用广泛。此外,和营活血法也是治疗皮肤病的一种主要方法。
方剂举例桃红四物汤、活血化坚汤。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泽兰等。
适应证凡经络阻隔,瘀血凝滞,肿疡或溃后肿硬疼痛不减,结块色红较淡或不红或青紫者,皆可应用,而以急性化脓性炎症性疾病迁移至慢性炎症阶段最为适宜。皮肤病中有血瘀证者,皮损表现有结节、赘生物、肫块、毛细血管扩张、紫癜、肥厚等,如瓜藤缠、血瘀型白疟等均可应用。
注意点和营法在临床上常需与其他治法合并应用,若有寒邪者,宜与祛寒药同用;血虚者,宜与养血药同用;痰、气、瘀互结为患,宜与理气化痰药同用。和营祛瘀的药品,一般性多温热,所以火*炽盛的疾病慎用,以防助火;对气血亏损者,破血药也不宜过用,以免伤血。
活血化坚汤(《外科正宗》)
[组成]防风、赤芍、归尾、天花粉、金银花、贝母、川芎、皂角刺、桔梗、僵蚕、厚朴、五灵脂、陈皮、甘草、乳香、白芷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化坚消肿。
[主治]瘰疬及瘿、瘤、痰核等肿疡初起未溃脓者。
[方解]方中归尾、赤芍活血散瘀,川芎行气活血,乳香活血止痛,五灵脂散瘀止痛,皂角刺消肿托*,合而用之,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力颇强,是方中主药。其他如防风、僵蚕、白芷祛风散结、化痰消肿,贝母、天花粉、桔梗化痰散结,厚朴、陈皮理气下气,银花、甘草清热解*,共为辅药,可祛风化痰、散结消肿。瘰疬、痰核、瘿、瘤等肿疡的致病原因,多与血瘀、气滞、痰凝有关,故本方首先重用活血化瘀之晶,使血行瘀散,络脉畅通,自然肿消痛止;其次,用理气化痰药,气行则血行,理气药也有利于活血散瘀。凡气、血、痰互结所致之肿物,均可使之消散。
(九)内托法
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疮疡*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邪盛者不致脓*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泄、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法。临床应用时,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
方剂举例透托方,如透脓散;补托方,如托里消*散。
常用药物黄芪、*参、白术、当归、白芍、穿山甲、皂角刺等。
适应证透托法适用于肿疡巳成,*盛正气不虚,尚未溃破或溃而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补托法适用于肿疡*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者。
注意点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未成脓时勿用。补托法在正实*盛的情况下不可施用,否则不但无益)反而能滋长*邪,使病势加剧,而犯“实实”之戒。透脓散方中的黄芪,当湿热火*炽盛之时,应去而不用。若正虚而兼精神萎靡、舌淡胖、脉沉细等阳气虚,衰症象者,还宜加附子、肉桂以温补托*。此外,因脓由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故内托法常须与和营、清热等法同用。
透脓散(《外科正宗》)
[组成]生黄芪、穿山甲(炒)、川芎、当归、皂角刺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脓托*。
[主治]痈疽诸*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
[方解]黄芪生用益气托*为主药,辅以当归、川芎活血和营,穿山甲、皂角刺消散穿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全方共奏托*溃脓之功效。
本方适用于实证,因此使用时也可去黄芪,以免益气助火。
托里消*散(《医宗金鉴》)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白芷、皂角刺、桔梗、银花、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益气血,托*消肿。
[主治]用于疮疡体虚邪盛,脓*不易外达者。
[方解]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益气托*;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活血,气行血畅,正气充盛,则利于托里排*;银花、甘草清热解*;白芷、皂角刺止痛排脓。合而用之,既可托*外出,又可消肿解*,故名托里消*散。;
(十)补益法
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促进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补益法通常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
方剂举例益气方,如四君子汤;养血方,如四物汤;滋阴方,如六味地黄丸;温阳方,如附桂八味丸。
常用药物益气药,如*参、黄芪、白术、茯苓;养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鸡血藤;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玉竹;温阳药,如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巴戟肉、鹿角片等。
适应证凡具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症状者,均可用补法。适用于疮疡中后期、皮肤病等凡有气血不足及阴阳虚损者。若肿疡疮形平塌散漫·,顶不高突,成脓迟缓,溃疡日久不敛,脓水清稀,神疲乏力者,可用补益气血法;若呼吸气短,语声低微,疲乏无力,自汗,饮食不振,舌淡苔少,脉虚无力者,宜以补气为主;:若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者,宜以补血为主;若皮肤病皮损出现干燥、脱屑、肥厚、粗糙、皲裂、苔藓样变,毛发干枯脱落,伴有头晕目花、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者,宜养血润燥;疮疡或皮肤病等症见口干咽燥,耳鸣目眩,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以滋阴法治之;疮疡肿形散漫,不易酝脓腐溃,溃后肉色灰暗,新肉难生,舌淡,苔薄,脉微细,以温阳法治之。此外,乳房病或皮肤病中兼冲任不调者,用补肾法以调冲任。
注意点疾病有气虚或血虚、阴虚或阳虚,也有气血两虚、阴阳互伤者,应用补法时宜以见不足者补之为原则。如肛门病中小儿、老年人的脱肛,属气虚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升提;如失血过多者,每能伤气,气虚更无以摄血。故必须气血双补;又如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阴阳互根,故温阳法中每佐一二味滋阴之品,滋阴法中常用一二味温阳药。此外,一般阳证溃后多不用补法,如需应用,也多以清热养阴醒胃方法,当确显虚象之时方加补益之品。补益法若用于*邪炽盛,正气未衰之时,不仅无益,反有助邪之弊。若火*未清而见虚象者,当以清理为主,佐以补益之晶,切忌大补。若元气虽虚,胃纳不振者,应先以健脾醒胃为主,尔后再进补。
(十一)养胃法
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一种治法。凡外疡溃后脓血大泄,必须靠水谷之营养,以助气血恢复,加速疮口愈合;若胃纳不振,则生化乏源,气血不充,溃后难敛。养胃法在具体运用时,分有理脾和胃、和胃化浊及清养胃阴等法。
方剂举例理脾和胃方,如异功散;和胃化浊方,如二陈汤;清养胃阴方;如益胃汤。
常用药物理脾和胃药,如*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等;和胃化浊药,如陈皮、茯苓、半夏、厚朴、竹茹、谷芽、麦芽等;清养胃阴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天花粉等。
适应证理脾和胃法,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如溃疡兼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等症;和胃化浊法,适用于湿浊中阻,胃失和降,如疗疮或有头疽溃后,症见胸闷泛恶,食欲不振,苔薄黄腻,脉濡滑者;清养胃阴法,适用于胃阴不足,如疗疮走黄、有头疽内陷,症见口干少液而不喜饮,胃纳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红、脉细数者。
注意点理脾和胃、和胃化浊两法的运用,适应证中均有胃纳不佳之症,但前者适用于脾虚而运化失常,后者适用于湿浊中阻而运化失常,区分的要点在于腻苔之厚薄、舌质淡与不淡,以及有无便溏、胸闷、呕恶之症。而清养胃阴法,重点在于抓住舌光质红之症。如果三法用之不当,则更增胃浊或更伤其阴。
以上各种内治疗法,虽每法均各有其适应证,但病情的变化错综复杂,在具体运用时需数法合并使用。因此,治疗时应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病程阶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辨证选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下已经进入到10月份了!天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会逐步的下降、白天光照的时长和强度也会逐步减弱,但此时的温度、湿度、光照环境仍然比较适宜,果园中的苹果、桃、梨、樱桃、葡萄、柑橘等果树作物的根系、枝条、叶片仍然还会继续生长发育一段时间,同时,果园中的晚熟品种果树将陆续着色采收,果树的秋稍将陆续停长老熟,果树的根系处于秋季生长高峰期,果树的叶片在落叶前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养分……
在10月份,果树将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地上叶片制造的养分将大量向地下根系回流,树体在冬前将大量储备养分为顺利越冬和次年春季生长做准备,10月份也是果园病虫害的高发期;对于果树来说,10月份是果树生长的转化期,也咱们果农朋友应当在此阶段内及时做好包括果实促色采摘(晚熟品种)、保叶促根、促进花芽分化、秋剪调整树体、施好秋肥、中耕除草、防旱灌水、覆盖果园、防治病虫害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管理,以此来培育健壮中庸的树势,确保果树当年顺利越冬、次年正常开花结果。
一、做好晚熟果树品种成熟期的促色摘果管理
对于晚熟型的果树品种(如晚熟苹果),10月份陆续迎来果树着色成熟采摘期,为了促进果树更好的着色、改善果实的外观与口感品质;一方面应当注意及时对果实进行摘袋、转果、摘叶,摘袋时要先摘外袋、2-3天后再摘内袋,转果时要分次按同一方向小心转动、使背光的果面也能均匀着光上色,摘叶时要先摘距离果实5-6公分的遮光叶片、2-3天后再摘距离果实8-15公分处的遮光叶片,在果实摘叶时要注意适量适度,摘叶量应当掌握在全树总叶片量的15-20%左右;另一方面应当注意在果实纸袋后的3-5内要及时全园喷打1次杀菌剂和杀虫剂,以此预防摘袋后果实被外部的病虫害侵染而受害。再一方面,在果实摘袋后要及时在树冠垂直投影下或在树行间铺设银灰色反光膜,以此促进果树下部和内膛的果实更加均匀的上色。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果实上色的均匀度和果实品质,咱们果农可以从摘果前20天左右时开始,用磷酸二氢钾(按倍或0.3%的叶面肥浓度使用)连续喷施2次,每隔7-10天喷施1次,如果想进一步提高果实的色泽糖度,也可以在喷施磷酸二氢钾时适当加入一些氨基酸等类的功能性叶面肥一起使用。在果实进入到成熟后,应当注意适度控水,以防水分过大而发生裂果,在果实成熟后应当及时采收出售,以防影响果实的品质。同时,果实采摘后应当注意及时喷施1-2次的叶面肥(如用0.5%尿素水+磷酸二氢钾进行喷施),既可以快速为虚弱的树体补充养分、延缓叶片的衰老,同时还可以增强制造养分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树体有机养分的储备积累,进而为促进树势由弱复壮、促进花芽进一步分化、确保果树顺利越冬、保证次年春季枝叶花果的正常发育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尽早施足施全秋肥,既能促根保叶,又能培育中庸健壮树势首先给大家明确一下:果树的秋肥使用易早不宜晚,成熟采摘期中早的果树建议在摘果后或9月份中上旬前后及时早施,成熟采摘期晚的果树建议在果实采摘前或在10月中旬前后尽早完成底肥的施用。
具体原因如下:
一方面,秋季9-10月份时,此时的气温和土温仍然比较高、土壤湿度也比较适宜,此时尽早把秋季基肥施入到果园土壤中后,比较有利于基肥尽快的分解,也比较有利于果树根系尽快的吸收与储备下更多的养分,这对于延长叶片光合作用寿命期、促进花芽分化、促进果实膨大增甜(晚熟品种)、促进树势恢复健壮等非常帮助。
另一方面,秋季9-10月份时,此时不仅是果树根系秋耕的生长高峰期(秋根旺长期),根系的吸收能力和生长能力都处于巅峰期,此时早施秋季基肥既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又能够促使果树更多的萌生新根,同时秋季基肥一般需要深翻施入地下,这将不可避免会造成果树根系发生伤断,早施秋肥就可以使受伤的根系在温湿度条件较好的条件下尽快的愈合恢复。
除此之外,早施秋季基肥能够施果树在冬前储备下更多的养分,树体在冬前储备的养分越多,那么树势就会越健壮、越冬抗寒能力与抗病虫害能力就越强,次年春季的新梢长势就会越健壮、开花结果情况就会越好!
在秋季基肥的施肥方法与施肥量上,秋季基肥应当以腐熟的农家粪肥、堆肥、沤肥或优质有机肥为主、适量配施微生物菌肥,氮磷钾肥料以磷钾为主,中微量元素要注意全面补充,秋肥施肥量可以掌握在果树全年施肥量的60%左右,施肥深度根据果树根系的深浅掌握在40-50公分左右。正常情况下,有机肥建议按照“斤果斤肥”的用量使用,化肥可以按照全年施肥量的60%左右使用,结果盛期大树可以适当多施,幼龄果树则应当适当减少用量,比如每亩果园施入腐熟农家肥-公斤+硫酸钾30-40公斤+过磷酸钙-公斤+菌肥-公斤,缺素的果园在使用微肥时可以按照每棵果树硼砂0.05-0.1公斤、硫酸锌0.05-0.1公斤、硫酸亚铁0.2-0.3公斤的方法施用,施肥部位应当选择树冠投影下20公分左右的毛细根集中区,施肥方法可以采取放射沟施、条状沟、环状沟施、穴施等,幼龄果树建议采取环状沟施肥法。
除此之外,在秋季果园施基肥时,应当结合果园深翻一起进行,施肥时要注意把肥料与土壤掺混均匀,施肥后应当及时回填施肥沟并浇足水,以此来促进肥料在土壤中的分解转化和根系对肥料的吸收。
三、及时且合理进行秋剪,调整树体树势对于10月份进入到秋稍停长到落叶期的果树,我们应当及时进行秋季,尤其是诸如核桃、樱桃、葡萄等容易发生伤流的果树品种以及早熟品种果树,更应当注意在10月份尽早的进行秋剪,以防等到气温较低的11月修剪后出现伤口愈合慢、伤流重的问题,对于其他伤流情况较轻或中晚熟的果树品种,可以落叶后进行修剪,这样比较有利于节省树体的养分、增加树体冬前的养分积累。
在果树的秋剪管理上,重点要围绕以下几点开展:
一方一首先,要做好树体的疏枝修剪管理,修剪时要注意把树体上的病虫枝、枯死枝、交叉枝、内膛密生枝、无效徒长枝、背上直立枝等枝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疏除或短截,在确保树冠合理、树势均衡的前提下,确保树冠的透光率不低于30%。
另一方面,要做好树体的秋季拉枝管理,对于树势长势过旺、枝条角度位置不佳的非骨干大枝,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在秋季进行拉枝(最好在八九月份进行),因为秋季拉枝具有易拉、定形快、缓和树势效果好、拉枝后成花率高的特点,拉枝时要严格按照“一揉、二推、三压、四固定”的基本步骤原则进行。
除此之外,在果树秋季时要注意,对于幼龄树和旺树要采用轻剪、长放、拉枝的方法来缓和树势、促进成花,修剪易轻不易重,而对于结果盛期的成龄大树,则要注意结合秋季对结果枝组进行替换更新,可以适度加大修剪的程度;对于树势较弱的果树,应当结合秋季加大花芽的疏除量,以此来降低树体营养负担、促进树势尽快复壮;对幼龄小树上抽发的晚秋稍,应当注意及时抹除。
因为秋季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在果树秋剪完成后应当对剪锯口采取喷洒或涂抹药液的方法进行隔离保护。
四、及时做好促进秋稍停长老熟和促进花芽分化的管理在10月份时,果树的秋稍会逐步的停长老熟。一方面要注意在秋季避免过量施肥,特别是要严格控制氮肥使用量,否则会造成秋稍一直贪青旺长、迟迟不能木质化老熟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秋稍进入到停长期时用0.3%的磷酸二氢钾连续喷施1-2次,每隔7-10天喷施1次,通过补磷补钾的方式促进秋稍尽快的停长老熟,对于那些秋稍长势过旺的果树,可以在秋稍老熟到8-9成时用多效唑+磷酸二氢钾进行喷施1-2次,每隔10-15天喷施1次,或者在10月中旬前后施用高磷高钾水溶肥进行冲施,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促进旺长秋稍尽快停长老熟。
同时,秋季也是果树花芽分化的关键期,我们可以通过磷酸二氢钾、中微量元素肥、多效唑进行叶面喷施,并结合秋季拉枝等管理方法,以此来促使果树花芽更高质量的分化。
五、覆盖果园,做好果园内的防旱防涝保温管理秋季10月,既容易发生秋旱的天气,也容易出现连续阴雨的情况,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天气情况和果园干湿状况做好稳定土壤湿度的管理,土壤含水量建议控制在60-80%之间,这一点对晚熟品种的果树(如苹果、柑橘等)管理十分重要,否则容易就容易导致果树膨大迟缓、果实开裂、果面粗糙浮皮、根系腐烂等问题,
一方面,对于秋季降水较多、地势低洼的果园,在遇到集中降水或持续阴雨天气后,要在停雨后及时进行田间排水排涝,并在地面稍干燥后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以此来预防土壤板结、促进土壤中多余水分的尽快挥发散失。
一方面,对于秋季干燥少雨、保水保湿能力较差的果园,咱们果农可以把果园中的杂草割倒后进行全园撒施或覆盖在树盘内,如果果园杂草较少,也可以使用粉碎的作物秸秆代替使用,通过果园地面覆盖的方法,既可以减少果园土壤的水分蒸发流失量、保持果园土壤湿度相对稳定、提高果树抗秋旱的能力,又可以起到稳定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稻草腐烂后)、提高土壤疏松通透性的作用。
除此之外,对于(半)干旱地区冬季气温比较低或越冬是容易发生冻害的果园,可以在10月份降雨后抓住墒情较好的时机,趁墒在果园树行间撒播诸如三叶草、黑荞麦、油菜等植物,这样既能覆盖果园地表、减少裸露面积、减少园内土壤水分的蒸发,进而起到防旱的作用,同时又可以让植物覆盖果园起到保温保墒的效果,除此之外,在这些植物刈割腐烂后还能为果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养分。
最后还有一点,对于树龄较小的幼龄树果园,应当注意在10月下旬时尽早全园浇足浇透封冻水,这样既可以预防幼龄果树出现抽条的情况,又能预防幼龄果树在越冬时发生旱情或寒情;而对于成龄果树来说,封冻水可以等到白天气温3度左右、5-10公分土壤温度降到5度左右、土壤“昼消夜冻”时再进行浇灌。
六、加强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对于大部分地区的果园来说,8-9月时降水频繁且降水量比较大,不仅果园中容易出现杂草旺长与果树争夺养分的情况,而且非常容易造成果园浅层土壤发生板结、通透性变差的问题。
对于此类的果园,建议咱们果农在进入到10月份后或在果树果实采摘后(最好在秋季基肥使用前进行),对全园进行1-2次的中耕,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清除园内大量旺长的杂草,另一方面还可以破除表土板结、提高土壤的疏松通透性和保温保水保墒性,从而为树势的恢复、秋耕的生长营造良好的根际土壤环境。但在中耕时一定要掌握好深度,建议把中耕的深度掌握在10公分左右,如果中耕过深会伤及果树的根系,这对果树生长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中耕过浅,又容易出现中耕效果明显、杂草杀不死的情况。注意:中耕锄掉的杂草可以覆盖在果树的树盘内。
七、及时做好果园的清理管理工作在10月份果实采摘后,一方面应当及时把果园内的残枝、枯叶、僵果、烂果、杂草、废弃果袋等彻底清理出园,进行集中性的焚烧或深埋,然后全园用杀菌剂+杀虫剂喷施1遍,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果园内越冬病虫害的基数,从而减轻次年春季果园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另一方面,应当在果树落叶到土壤封冻前,对树体上的老翘皮进行彻底清刮,然后用涂白剂对树体进行涂白,这样既可以进一步灭杀寄藏在树皮内的越冬虫源,还能预防果树发生日灼或冻害,涂白剂可以按照10份生石灰+2份石硫合剂+1.5份食盐+2份细土+40份清水的用量比例自己调制。
八、冬前尽可能的保护好叶片
果树的叶片在摘果后到落叶前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养分,这对于增加树体营养储备、健壮树势和确保果树顺利过冬的帮助效果非常大。
因此,为了预防果树过早的发生落叶,一方面要注意及时喷打杀菌剂防治叶部病害,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摘果后及时用0.3%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连续喷施2-3次,每隔7-10天喷施1次,如果树势较弱,可以在喷打磷酸二氢钾时加入0.5%的尿素水一起使用,如果树势较旺,则不可再使用尿素水,否则会进一步加重果树的旺长情况。
九、加强果园内重点病虫害的防治管理秋季是果园内病虫害的高发期,10月份应当重点防治的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炭疽病、褐斑病、穿孔病、蚜虫、蚧壳虫、木虱、红蜘蛛、卷叶虫、潜叶蛾、大青叶蝉等,咱们果农一方面要加强果园内的病虫害巡查,在发现病虫害后应当根据自家果园的病害、虫害发生类型及时用药进行防治,争取把病虫害消灭在早期。
防治病虫害的常用杀菌药物主要有: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咪鲜胺、嘧菌酯、代森锰锌、氟硅唑、波尔多液等。
防治虫害的常用杀虫药物主要有:矿物油、阿维菌素、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螺螨酯、唑螨酯、灭幼脲、乙螨唑、三唑锡、高效氯氰菊酯等
声明:文章内容有参考媒体文章,图片来源网络,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欢迎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