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名医医案3高热惊厥
TUhjnbcbe - 2021/4/28 1:57:00

徐某,男,2个半月。患儿突发高热两日,伴咳嗽,医院就诊,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经该院治疗后,高热不退,体温升至39℃,咳嗽,气急,喉中痰鸣,烦躁不安,阵发惊厥,前来求治。初诊:患儿面色红赤,呼吸急促,阵发咳嗽。察其舌质红,苔白黄腻,指纹紫透气关。据家属言:两日前曾带患儿外出游玩,气候突变,汗出当风,服西药不解,发热加剧。

高热惊厥(热*动风)

清热解*镇惊

清凉丹合清宣导滞汤加减。

(1)清凉丹:芦荟15g、栀子9g、石膏30g、黄连3g、龙胆草30g、黄芩6g、黄柏10g、青黛15g、沉香3g、寒水石30g。

制作方法:将以上诸药加水,共熬取汁去渣,烘干,研磨成粉,装入空心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

(2)清宣导滞汤加减:荆芥6g、柴胡10g、青蒿30g、赤芍3g、焦栀子3g、连翘6g、川木通10g、滑石15g、生石膏30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黄连3g、天花粉15g、金银花15g、橘络15g、炙旋覆花15g。

用清凉丹两次后,高热减退至38℃,清宣导滞汤服后,咳嗽顿减,喉中痰鸣消失,仍食欲不振,舌苔转白腻,指纹淡紫。予前方去黄连、天花粉、金银花、生石膏、板蓝根,加豆蔻、山楂、神曲、陈皮、竹茹、苏叶。清凉丹减为每日2次,每次1粒。经此法治疗,患儿热退神清,咳嗽痊愈。

原按

小儿高热来势急迫,因小儿稚阴之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感受邪气,化热最速,留恋于卫分时间最短,化热入里,出现气分高热证候最为多见。热入心营则惊厥、抽搐,此小儿危重之症。根据数十年的临证经验,结合历代前贤有关的论述,自拟“清凉丹”治疗小儿高热,取得满意疗效。清凉丹方中黄连、栀子入心经,可清心凉营泄热。龙胆草入肝胆,其性苦寒,肝主筋,肝胆热甚,邪热伤脾,宗筋受损则惊厥。心肝胆热解则危候可减,石膏善清阳明经邪热,芦荟、寒水石可清热解*,清邪热而止痉,故合而用之热退惊厥止。

(选自《王静安医学新书·发热》第-页)

后学点按

本例小儿高热惊厥,乃肺胃热盛,并热陷厥阴心包、肝经,致热极则生风,风动而痰升,心神热闭,故惊厥频现。病情较一般高热棘手而危急。治疗当清心凉肝,息风止惊。方中以清宣导滞汤为基础,送服王老经验方清凉丹,以清心凉肝泄热;待心肝之热清,风息痰化,高热得去,则惊厥乃平。

启迪后学

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邪后邪留卫分时间短促,而化热最速,故小儿外感发热,气分是关键。很多小儿常表现为热效羁留气分,高热持续的状态。在这一阶段,邪热炽盛,最易伤阴,内传营血,然而此时正气未衰,邪正交争,若能迅速驱邪退热,则阴液得存,邪从气解,不传于内,病情迅速缓解。治疗上以祛邪为要,清气为先,既要防邪内陷,又要透邪外出。故王老外感发热,常以辛寒清气为主,少许苦寒降火为辅,自拟清宣导滞汤通治一切外感风热。

方中石膏生用,最善清阳明胃腑实热,清热、解肌之功甚伟,故重用为君,配以青蒿、连翘、滑石,则退热之力更强,再以板蓝根、黄连清热解*,天花粉顾护津液,赤芍凉营泄热清心,以杜绝邪犯心主之势,先安未受邪之地。用柴胡、荆芥者,在于“火郁发之”,给邪出路,透邪外出,对于外感发热十分重要。加山楂、神曲、槟榔,在于小儿脾常不足,用之一消平日积滞之饮食,一顾护邪犯脾胃,助脾胃运化。临床如见发热、鼻塞流涕,或咳嗽、咽红、汗出或无汗,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均可投以此方。

热甚夹湿浊,苔黄腻者,黄连适量加重;高热引动肝风,双目凝视,四肢抽搐者,加羚羊角(代)15g,钩藤15-30g,以平肝息风;热入营分,斑疹隐隐,舌红绛者,加牡丹皮10g,玄参10-15g,生地黄10-15g,麦冬10-15g,清营凉血。鼻出血者,加荷叶30g,白茅根30g,焦栀子10g,以清热止血;伤阴,舌光亮少苔,加玄参10g,麦冬10g,石斛15g;高热持续不退或苔黄厚腻久不消者,或有热甚生风趋势者,可配紫雪丹或牛黄解*片,服用时间以晚上19时-21时效果甚佳。紫雪丹服法:2岁一下患儿分2次服,即19时服半支,21时服半支;2岁以上者服1支,均用凉开水送服。另外,王老自制验方清凉丹清热解*作用独特,对高热惊厥、头痛头晕、咽喉红肿、口干、溲赤、便秘效果显著,服法同紫雪丹。

END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医医案3高热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