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杏林精粹丨刍议ldquo神药rdq
TUhjnbcbe - 2021/5/10 16:37:00

方药索隐

刍议“神药”板蓝根及板蓝根冲剂

比利时王仲彬教授

提起中药板蓝根,估计在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众人抢购板蓝根冲剂”的场景。而多少年来板蓝根“万能神药”的印象更是根深蒂固,挥之难去。众所周知,民间对板蓝根的评价可谓两极,或捧之为“抗疫神药”,或贬之为“江湖假药”。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失之公允,难免偏颇。因此,今就相关资料做一初步整理,以图正本清源,厘清是非,努力还中药板蓝根以真实面目。一、板蓝根板蓝根,中药名。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秋季或初冬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洗净切片,或切段,晒干,生用。主产于中国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而板蓝根作为一种常用的清热解*药,在中药运用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板蓝根药名及药用的明确记载,但中国第一部药典──唐代官修的《新修本草》中就已将板蓝根新增入药。而《新修本草》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部药典。《日华子本草》说板蓝根可“治天行热*”;《本草便读》称其能“清热解*,辟疫,杀虫”等。这些记载都说明古代医家早已开始用板蓝根治疗时行热病(疫病)了。板蓝根,别名有菘蓝、山蓝、大蓝根、马蓝根等。其味苦,其性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凉血、利咽的功效。主治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头痛、咽喉肿痛,或温*发斑、痄腮、丹*、痈肿疮*、大头瘟疫等多种热*炽盛之证。本品有类似于大青叶的清热解*凉血之功,而更以解*利咽散结见长。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或温病初起有上述证候者,常与金银花、连翘、荆芥等同用;治时行温病、发斑发瘆、舌绛紫暗者,常与生地、紫草、黄芩同用,如神犀丹(《温热经纬》);若用治丹*、痄腮、大头瘟疫,头面红肿、咽喉不利等证,常配伍玄参、连翘、牛蒡子等,如普济消*饮(《东垣试效方》)。多煎服,一般用10-15克。因其苦寒易伤阳,故脾胃虚寒者忌用。二、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谈到板蓝根,须知它家族中实有中药三姐妹呢。其中北板蓝根来自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而菘蓝的干燥根部入药称“板蓝根”或者“大蓝根”,此为药用板蓝根之一种也。菘蓝的新鲜叶子或干燥叶片入药,均叫做“大青叶”。而它的叶子或茎叶经过一系列加工流程所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入药则称为“青黛”。实际上,板蓝根、大青叶、青黛三者同出一物。它们都有清热解*的作用,均可用治于外感发热或温病初起所致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由于此三药分别取自菘蓝的根茎,或叶片,或经过了特殊加工制作而成,因此它们的功效也各有异同,各具特点。大姐板蓝根前已介绍,不再赘述。兹将其他两姐妹大青叶及青黛,简介如下。大青叶,又名大青,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的叶片。药典大青叶以菘蓝为正品,但马蓝、蓼蓝、路边青等在不同地区亦当作大青叶使用。菘蓝大青叶主产于中国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冬季栽培,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生用。煎服,常用量:10-15克,鲜品则可用至30-60克。外用适量。脾胃虚寒者亦忌用。周凤悟主编《中药学》按语道:大青叶苦、咸而寒,能清热凉血,兼行肌表,尤善清解心、肝、胃三经实火热*,为解*要药。惟本品苦咸大寒,若非实热火*之证,则不宜服。中医认为,本品味苦、咸,性大寒。归心、肺、胃经。具有清热解*,凉血消斑之功。临床上大青叶主要用于热入营血、心胃*盛、气血两燔、温*发斑等证,常与栀子等同用。还可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口渴咽痛等,则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药同用。大青叶又善解瘟疫时*,有解*利咽之功效,用治心胃火盛、瘟*上攻、发热头痛、痄腮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诸症,可与玄参、山豆根、黄连等同用。也可用治丹*痈肿等症,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七叶一枝花等药同煎内服。青黛又名蓝靛花、靛沫花等,为菘蓝、马蓝、蓼蓝、草大青等叶片中的色素。秋季采收上述多种植物的叶片或茎叶,加水浸泡,并经过一定加工程序,最后所获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或颗粒,即为中药青黛。青黛味咸,性寒。入肝、肺、胃经,具有清热解*、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等功效。临床上青黛用于温*发斑、吐血衄血时,常与生地、丹皮等药同用;用于痄腮喉痹、火*疮疡时,多与板蓝根、玄参、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同用;用于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时,可与海蛤粉同用;重症可配瓜蒌、栀子、牡丹皮等。还可用于暑热惊痫,常与甘草、滑石同用,如碧玉散。用治小儿惊风抽搐,则多与钩藤、牛黄等同用,如凉惊丸。周凤悟主编《中药学》按语说:青黛,善于泻肝经郁火,为清肝凉血解*之品,多用于温*发斑、吐衄等。凡非血分实火热*而吐衄者则不宜服。战国·荀子《劝学》篇中有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里的“青”指的是一种颜料,在古代其主要成分和青黛成分类似;而当中的“蓝”便是指菘蓝这类植物。综上所述,板蓝根、大青叶、青黛三味中药都可以从植物菘蓝中获得。当然,它们也不仅仅出于菘蓝这一种植物。三药虽可同出一源,但功效有同有异。板蓝根长于解*利咽,对感冒而致咽喉肿痛、头面红肿者较为适宜;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对瘟病*盛发斑者较为适宜;青黛长于泻肝定惊,对肝火犯肺咳嗽及温病抽搐者较为适宜。周凤悟主编《中药学》按语如下:板蓝根味苦性寒,亦为清热解*要品,其功效与大青叶相似。今板蓝根亦主要用治病*性传染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临床上应用尤多。惟大青叶较偏于散,可治斑*口疮;板蓝根较偏于降,故善治头瘟、喉烂;青黛善于泻肝经郁火,为清肝凉血解*之品,常用于温*发斑、吐血衄血等。总之,它们三者虽可用治于多种疫病,但总以发挥其清热解*、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利咽定惊之功效为要,还应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且多与其它中药配伍运用,或加入其它方剂中运用更好。而对于脾胃虚寒者,三药皆宜慎用或忌用。三、板蓝根颗粒复方板蓝根颗粒在常用中成药中,既有“板蓝根冲剂/颗粒”,也有“复方板蓝根冲剂/颗粒”。过去多叫“冲剂”,现在则多称“颗粒”。上述两种中成药的名字相似,功效似乎也相近,而且都是非处方药,因此,很多人对此两药恐怕难以做到正确运用。那么,板蓝根颗粒与复方板蓝根颗粒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异同呢?在成分上:板蓝根颗粒的成分主要为板蓝根,辅料为蔗糖、糊精。而复方板蓝根颗粒的成分则有板蓝根和大青叶,辅料为蔗糖、淀粉。因此,两者成分上的最大差别在于复方板蓝根颗粒中除了板蓝根以外,还含有大青叶。在功能主治上:板蓝根颗粒有清热解*、凉血利咽的功效。常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以及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而复方板蓝根颗粒则具清热解*、凉血的功效。多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其实他们的作用基本相同,因为板蓝根与大青叶皆有清热解*凉血之功。但板蓝根有利咽之长,而大青叶化斑之力胜于板蓝根。所谓化斑,为一中医术语,实指一种中医治法。即用清热、凉血、解*的药物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皮肤瘀斑及出血等病症的方法,并可防止热*继续深陷,进而酿成凶险之证。有人认为:在治疗感冒,清热解*等方面以板蓝根颗粒较好;而如果有类似发烧体温升高之时,则建议用复方板蓝根颗粒可能较好。但这种说法并不一定十分确切。其实,只要病属风热外袭,或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干咽燥、风热感冒,或急性扁桃体炎辨证属偏热型的,均可运用板蓝根颗粒或复方板蓝根颗粒,且都可取得一定疗效。另有一种板蓝根的新型制剂,即科学中药“板蓝根颗粒”。所谓科学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规范炮制加工的中药饮片为原料,采用科学提取、低温浓缩、瞬间干燥等现代制药技术制成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单味中药颗粒剂。其主要特点为:保证了原中药饮片的性味和功效,可以满足医生进行辨证论治,随证加减,药性强、药效高、同时又具有不需要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少、作用迅速、成分完全、疗效确切、安全卫生、携带保存方便、易于调制以及不含蔗糖等许多优点。这种板蓝根颗粒同样具有科学中药的上述特点,也多不含蔗糖、淀粉及其它赋型成分。此外,在许多海外华人超市里,还有清凉饮料如板蓝根颗粒、复方板蓝根颗粒出售。而此类饮料中生药含量更少些,而含蔗糖量则更高些。但这两种含有板蓝根的饮料与上述非处方药板蓝根颗粒及复方板蓝根颗粒不同,一般不宜当作中成药来用。四、切勿滥用板蓝根及板蓝根制剂据前述,板蓝根最早由中国第一部药典──唐代的《新修本草》新增入药。自唐以降,历经年沧桑,一直到上世纪中叶,板蓝根都未在大批清热解*类植物药中崭露头角,更没有被追捧成什么“国民神药”。而古医籍中含有板蓝根的常用方剂也并不太多。粗查一下,似乎只有《东垣试效方》的普济消*饮、《温热经纬》的神犀丹等数首方剂而已,且板蓝根并非上述方中的君臣之品。板蓝根的首次崛起,可能要追溯到“赤脚医生”盛行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6月以后,随着毛主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即“六二六”指示)的发布,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搞中草药的群众运动。这场运动在官方推动下,声势不断扩大,并延续至八十年代。在此期间,许多中草药被大规模地制成片剂、冲剂、针剂等,并被广泛运用于城乡医疗工作之中。加上当年西药抗生素极度匮乏,因此,清热解*类中药制剂常常会被用作抗菌抗病*西药的替代品。而易种植、省配置、甜口味的板蓝根制剂就开始逆袭走红。另据相关中药药理研究证明:板蓝根为广谱抗菌中药,并能抗病*。对流感、乙脑、流脑、丹*、猩红热、感冒发烧等病症都有较好疗效。因此,从八十年代起,安徽、河北、河南等许多省区都开始发展板蓝根制剂的生产。而药源广、价格低、制备简单、服用方便、可抗菌抗病*等特点,让板蓝根冲剂脱颖而出并成为家喻户晓的中成药。其实,中医界早就对盲目运用清热解*类中药现象,特别是相关革新剂型,如片剂、针剂及冲剂的滥用,提出过强烈质疑。认为:这种不分寒热虚实的用法,既没有体现中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也没有体现中药治病“以偏纠偏”的基本原理。清代医家徐灵胎曾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徐氏的话,充分论述了中药发挥作用,是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而并不是基于它的物质基础,也不是取决于它的成分研究。记得江西省著名医家姚荷生教授在给他的研究生授课时,就曾对业界滥用板蓝根治疗病*性疾病的现象多有批评,并对中医不辨寒热虚实,一律使用板蓝根冲剂治疗感冒的行为痛心疾首。须知感冒多为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特征,辨证上多属于表证。“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治疗大法应为汗法。感冒又多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及虚人感冒等不同证型,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等治法,此为常例。而板蓝根冲剂属于清热解*类药物,若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不仅无法祛风寒之邪从表而解,还可能冰伏表邪而引邪深入,变生它证。即使证属风热感冒,也多宜辛凉清解,如投辛凉轻剂桑菊饮,或辛凉平剂银翘散之类,而不宜过于苦寒直折。虚人感冒更应在解表疏散药中,酌加扶正之品以达邪。而世人用板蓝根冲剂预防感冒,更属滥用无疑。尽管板蓝根抗病*的原理不被传统中医界所认同,但每逢中国有传染病暴发,板蓝根冲剂都会成为抢手货。比如年上海市甲肝传染病、年非典SARS疫情、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年H7N9型禽流感疫情、年西非埃博拉疫情,以及年新冠肺炎病等,板蓝根冲剂都无一例外地被推上防疫抗疫的风口浪尖上。而板蓝根“官方神药”地位的铸就,年非典SARS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疫情的肆虐,当年4月中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给出以板蓝根为配方的预防方。5月下旬,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公布“板蓝根等八种中药对治疗非典有疗效”。因此,板蓝根一跃而成为防治非典的神药,身价再次飙升,并引发板蓝根及其冲剂的抢购潮。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板蓝根冲剂也曾在某医界名人加持下,颇有重振雄风之势。但年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正式推出了疗效更为确切的“三药三方”。经过筛选研究,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汤、化湿败*方、宣肺败*方,这“三药三方”被证实确实有效,并在抗疫临床上得到许多院士专家的推荐。国内外的抗疫经验告诉我们:针对新冠瘟疫疫情,中医药仍然要坚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原则,实行一人一方的个性化治疗最为紧要。即使是验证有效的三药三方,也不能脱离上述原则。板蓝根一药,也可选择入方,发挥其清热解*、凉血利咽的功效。比如连花清瘟胶囊中就含有板蓝根一药,其它抗疫经验方中,也可见到板蓝根的身影。但板蓝根冲剂难以独当抗击新冠疫情重任,则是可以肯定的,故不可滥用。结语板蓝根、板蓝根冲剂/颗粒以及复方板蓝根冲剂/颗粒等的崛起,是上世纪特殊年代的特殊现象。而违背中药作用“以偏纠偏”基本原理的中药研究,难以满足中医临床的需要。而脱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理论指导的临床用药,也一般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板蓝根及其制剂如此,其它中药也大致如此。只要板蓝根及板蓝根冲剂/颗粒主动走下神坛,发挥自己固有的清热解*、凉血利咽等功效,那么它们照样可以有所贡献并焕发异彩!主要参考文献[1]中药学雷载权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6月第1版[2]中医内科学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0月第1版本文还引用了部分网络文献资料,特此致谢!

编辑王智慧校核包克新总编审虞胜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杏林精粹丨刍议ldquo神药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