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蛇串疮的中医治疗
TUhjnbcbe - 2021/7/6 19:48:00

蛇串疮

即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引起的病*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且机体抵抗力下降者,如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肿瘤等,或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或有感冒、劳累等,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严重者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部分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可留下顽固性神经痛,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的带状疱疹常水肿明显,可多伴有疱疹性结、角膜炎,严重者可引起失明。发生于耳的带状疱疹常伴有面瘫、耳鸣、耳聋等,称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亨特氏综合征)。

本病属中医“蛇串疮”范围,《外科大成?缠腰火丹》言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多为肝胆火盛,外受湿热*邪所致,当以清热疏肝,泻火解*为治。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蛇串疮(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中医辨证分型

1

肝经郁热证型

主要表现为带状疱疹,疱疹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当以清利湿热,解*止痛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取龙胆草、生甘草各5克,栀子、黄芩、大青叶、连翘、泽泻、元胡、车前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龙胆泻肝口服液,或银黄口服液,或茵栀黄口服液,或抗病*口服液,或清开灵口服液,或双黄连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熊胆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2

脾虚湿蕴型

主要表现为带状疱疹,疱疹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当以健脾利湿、佐以解*为治,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药取白术、厚朴、陈皮、茯苓、板蓝根、元胡、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甘草5克。

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或四君子丸,或参苓白术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3

气滞血瘀型

本型常见于本病的恢复期及后遗神经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倦怠乏力,大便秘结,舌质暗,苔白,脉弦细。当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解余*为治,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药取鸡血藤、鬼箭羽、桃仁、元胡、川楝子、木香、陈皮、全丝瓜、双花藤各10克,红花5克。

中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三七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中华跌打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云南白药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元胡止痛滴丸,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中医特色治疗方

1、中医贴敷法:水疱大疱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疱液,脓疱予以清创处理后,按中医辨证施治煎取药液适量,按皮损面积大小,将单层纱布蘸取药液后,贴敷于渗出部位,每次1~2小时,每日1~2次。

2、中药湿敷法:按中医辨证施治煎取药液稀释30倍,以8层纱布浸湿后贴敷患处,每次20~40分钟,每日1~2次。

3、穴位贴敷法:将中医辨证施治煎取药液后的中药药渣布包,贴敷于脐部(神阙)处,固定,每次6~8小时。每日1次。

4、刺络拔罐法: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阳穴或龙头、龙尾或阿是穴或龙眼穴(龙眼穴在手小指尺侧第2、3骨节之间,握拳于横纹尽处取之)点刺放血,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处,隔日1次,连续治疗3~5次。

5、鱼脂二黄软膏:鱼石脂软膏克,大黄20克,黄柏15克。将大黄、黄柏研成细未,用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入鱼石脂软膏搅拌均匀,制成鱼二黄软膏。常规消*皮损部位,按皮损面积大小,将药膏平摊于纱布上约0.3厘米厚,贴敷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天换药1次。可清热解*,消肿止痛。适用于带状疱疹。

6、黛连油膏:黄连、黄柏、姜黄各9克,当归尾15克,生地30克,芝麻油ml,黄蜡80~克。将上药择净,用芝麻油煎枯,去渣存油,下黄蜡(冬季80克,夏季克)熔化,过滤成膏。使用时取膏20克,加青黛粉1克,调匀外敷,每日1~2次。可清热解*,祛风止痛。适用于带状疱疹。

7、雄黄青黛酊:雄黄、青黛、冰片各10克,75%酒精毫升。将上药研细,放入酒精中混匀备用。使用时用灭菌棉签或脱脂棉球蘸药液外擦于带状泡疹红晕及水泡周围、疼痛明显处,或用消*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保持湿润,每日2次。可清热解*,活血止痛。适用于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

基层风采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蛇串疮的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