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江南叶氏始祖叶望等陵墓考
TUhjnbcbe - 2021/7/25 13:55:00

来源:叶氏源流与文化研究·叶氏文化·叶氏古迹·叶氏古墓·江南叶氏始祖叶望等陵墓考

江南叶氏始祖叶望等陵墓考

浙江松阳叶 平

引言

汉末建安二年()叶望避乱于丹阳之句容,他是江南叶氏的始祖,这是史学家及江南叶氏各系宗谱均已定论之史实。最近在松阳县古市卯山南麓东角垄村西出土大量纪年铭文古砖的重大发现,为揭开江南叶氏始祖陵墓之谜提供了有力证据。本文从松阳《叶氏宗谱》等史料与出土文物的结合上对江南叶氏始祖叶望等陵墓作一考证。

一、叶望陵墓在古市卯山南麓

近年古市卯山南麓的东角垄村民在开垦果园时发现古墓葬,并出土了“虎子”、“魂瓶”、“谷仓”等文物及有“建安昭宝葉”纪年铭文的古墓砖。笔者认为该纪年铭文古墓砖应是江南叶氏始祖叶望陵墓之砖。

证据有三:

其一,丹阳之句容是叶望南渡最初避乱地,但未定居。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繁,汉中平元年(),张角之太平道徒发动黄巾起义,聚众数十万,遍及北方之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二十八郡。虽当年失败,但是余部仍坚持斗争20多年。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皇权旁落,董卓、袁绍、曹操、刘备、孙策等豪强、州郡牧守分裂割据,战乱不断。建安二年叶望举家从青州渡江南下初迁丹阳之句容,目的是避战乱。丹阳是江南富庶地,句容在今南京附近,南京汉时称建业,后称建康,是江南屈指可数的大都市。富庶地和大都市这二者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建安五年控制江南的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续统治江南,江南少数民族山越头领祖郎、费栈占据丹阳一带,且支持曹操与孙权争斗,孙权为统一东南,时与其发生征战,直至嘉禾三年()才平息。叶望为了躲避战乱才到句容,不幸再次碰到战祸,势必又一次被迫举家避乱,寻求远离战火,保家庭平安之地。

其二,松阳是叶望再次避乱并定居的理想地。汉献帝建安四年()将章安县南乡地分置松阳县,是浙南建置最早的县份。当时的松阳县地域广阔,今丽水市所有9个县市区及金华之原宣平县即旧称处州十县者均属之,古市为县治。松阳地处闽浙山地北部,仙霞岭山脉与括苍山脉在境内交汇,高山林立崎岖险峻。海拔多米,号称江浙第一高峰的风阳山与第二高峰的百山祖均在境内。县治古市所在的松古盆地位于县域中心,是境内最大的山间盆地,北连宣平,西有遂昌,南接龙泉,东靠括苍。盆地四周高峰耸立,其间沃土万顷,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时代,这里是躲避战火、休养生息的净土。宋代状元沈晦致仕后家于松阳曾发出“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之叹!故人称“浙南桃花源”。历史上松阳一直无大的战祸降临,县城自古只有城门而无城墙,即使日寇侵占松阳数次先后不满一月,百姓携家小逃往四周山地即可避难。叶望作为上大夫,其避乱之地不可能是荒郊野地,必然要求既能确保家族安宁,又能及时取得政治信息之地。古市是县治,城南松阴溪有舟船之利,洪水季节一天可至东瓯(温州);陆路,北上3天可达婺州,西去3天抵衢州,南下4天可入闽,是进退自如的地方。

其三,最重要一点是望之子遂的墓葬在古市石龟山。松阳的多部《叶氏宗谱》中关于叶望之子遂的记载是“太中大夫、望公子、讳遂、字钦敬,晋指挥将军、官至尚书。生卒缺,娶陶氏,葬石龟山。”石龟山在松阳古市东去5里。卯峰《叶氏宗谱》之《古市瑞应里地舆记》日“石龟辅其左,仙岩弼其右”。石龟山几座山峰连绵,形似千年寿龟,是吉地。遂之墓在石龟山,说明他生前生活在古市附近。而遂不可能一人离开置其他族人不顾,在战乱年代聚族而居可防不测,一定是叶望及子遂举家迁于松阳古市。另外汉末献帝用“建安”年号时间最长,从公元年至年共24年。建安五年孙权继兄孙策统治江南后,势力不断扩张,建安十六年由京城(今镇江)徙治建业(南京)。由于与刘备之蜀国不和,加上山越反抗牵制,孙权不得不向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卑词纳贡,迟迟不敢称帝改号,因此在江南一直沿用东汉之年号。直至公元年曹操之子曹丕改汉为魏称帝后,孙权才于年改吴王为皇帝并改元“黄武”。叶望于建安二年()从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起,在江南叶氏中生活在“建安”年号的只能是望、遂、成祖孙三代。在古时能用纪年铭文砖的墓绝不会是普通老百姓,应是官宦或富贵人家;望是太中大夫,是士族,有一定官职与社会地位。而当时望之孙成尚是少年,不可能是“建安昭宝葉”铭文砖之墓主。综上三点足已证明“建安昭宝葉”之纪年铭文古砖应是叶望陵墓之砖,江南叶氏始祖叶望陵墓就在松阳古市卯山南麓东角垄村西。

二、叶望之曾孙叶允(胤)其墓亦在卵山南麓

卯山南麓的东角垄村是东晋迁此的“松阳郡”赖氏祖祠所在地,村里多半是卯峰叶氏后裔。在村西社庙山上曾多次发现有纪年铭文的古墓砖。年余任松阳县文化局长时,曾前往该村处理一起晋墓被盗事件。被盗的多件文物中,有一件是“虎子”(属国家二级文物)被下家买走,盗墓者被判刑。在现场附近散落不少有“元康七年七月三十日叶家富贵”之纪年铭文古砖(见图二),当时余要求县博物馆将其收藏。最近该村又发现多块有同样铭文古砖。史实是叶俭于元康六年出生,元康七年其祖父叶允死后葬于卯山下。时其父叶琚则是二、三十岁之青壮年。而琚、俭死后均葬于卯山山腰,与其先祖叶望墓地东角垄村西相距几里。

三、卯山是江南叶氏的发祥地

江南叶氏始祖叶望,其子遂、曾孙允、玄孙琚曾生活于古市(其孙成待考),死后又墓葬于卯山及附近吉地。特别是琚任钱塘(今杭州)令时,爱民如子,号之“叶父”,当地百姓一再挽留,希望留于钱塘,但他官至南海武陵太守、幽州刺史,致仕后仍返回古市故里。只因古市是江南叶氏先祖陵墓所在地。卯山的经营始于望公,经过五代先祖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于叶俭。叶俭出仕后任折冲大将军、散骑常侍、括苍太守,松阳是其治下一县。古之《道藏》中《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后世称唐叶真人传)曰“鼻祖俭寻佳山水,得会稽之南乡,隐于卯酉,家于松阳焉”。可见叶氏先祖精通勘舆认定卯山是吾族发祥宝地。因此致仕后仍回到先祖生活安息故地,精心经营成叶氏家族之族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卯山,它孤峰独立于松古盆地中部,形似两掌相对,北有海拔千米之牛头山脉作屏障。登顶北望,九派山脉似九条巨龙奔腾而来,人称“九龙抢球”,石龟山辅之左、仙岩山弼其右,卯山与十里外的酉山隔溪相对,山前千年古镇万家灯火供奉,松阴溪如玉带逶迤东去,乃上上吉地也。琚、俭、务祖孙三代陵墓壬山丙向立于卯山腰白(百)果树下,先祖们为叶氏在江南的衍发奠定基础。卯峰叶氏后裔一代代从这里走向大江南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读书、出仕、经商、务农,为国家、为民族造就了一批批栋梁之材。他们中间有唐鸿胪卿越国公、道教领袖叶法善;有宋文学家左丞相叶梦得,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叶颙,福建制置使叶大经,永嘉学派领军人物吏部侍郎叶适;有明首辅叶向高,监察御史叶希贤;有清海军大臣水师提督叶祖珪;有共和国元勋叶剑英,北伐先锋、爱国将领叶挺,开国上将叶飞,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海峡对岸之外交家叶公超,海军上将叶昌桐等。古市卯山成为江南叶氏的发祥圣地。

江南叶氏始祖叶望等陵墓续考

浙江松阳 叶 平

《江南叶氏始祖叶望等陵墓考》在《中华叶氏研究》和《新松阳》刊出已半年余,之后陆续发现了与此文相关的许多文物和史料,现特作《续考》补充完善之,以飨读者和宗亲。

一、出土文物印证汉末叶姓先祖就生活在松阳卯山地区

一九八七年卯山麓的东角垄村西土名叫社庙山的一座古墓被盗掘,除了出土大量的西晋“元康七年七月三十日叶家富贵”纪年砖外,还出土了青瓷虎子(国家二级文物,被文物贩子当场买走)及青瓷盘口壶、铜镜、谷仓、碗、水盂等珍贵文物(皆收藏于松阳县博物馆)。文物考古人员还在附近发现大量古墓葬,因此一九八九年松阳县政府将社庙山公布为“晋至南朝的古墓葬群文物保护点”。近年该地区由于疏于保护,村民开荒种果树,又出土了“建安昭宝叶”纪年墓砖及墓中的青瓷虎子、五管瓶、水盂等汉代文物。这两座古墓的出土文物是中华叶姓迁徙繁衍史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它说明了四个问题:一是出土古墓砖上的铭文“昭宝叶”及“叶家富贵”,证明墓主人应是“叶”姓;二是古墓均有青瓷虎子出土,说明墓主是男性,因虎子是男性日常生活器皿,俗称尿壶;三是纪年铭文墓砖及出土文物档次较高,证明墓主的社会地位和富有状况;四是“建安”、“元康七年”的纪年古墓砖,证明两墓主分别在汉末献帝建安年间去世和在西晋第二个皇帝惠帝司马衷在位间去世。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判定早在东汉建安年间就有叶姓先祖生活在松阳卯山附近。这就为研究江南叶姓始祖望公的生前身后提供第一手的实物证据。

二、史料和文物证明叶望生活并终老于卯山地区

叶望于建安二年()从青州南渡徙居丹阳之句容,这是江南各省叶氏所修历代宗谱所确认的事实,并公认他是北方叶姓南迁第一人。但是关于叶望活动的记载,宗谱中除“徙居丹阳之句容”“归隐垂钓”等文字外,并无其生卒等情况记载。但是松阳的多部《叶氏宗谱》及永康等地宗谱都载有叶望之子叶遂的归葬地——松阳古市附近的“石龟山”,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叶望在古市卯山地区生活并终老的史实。“石龟山”在卯山东去五里,即离“建安昭宝叶”古汉砖出土点东角垄村西社庙山有五里远。因此,这纪年铭文古汉砖不是叶遂的墓砖,而是另一位姓叶的先人。这人是谁?就是江南叶姓始祖望公。关于这一点我在《江南叶氏始祖叶望等陵墓考》时作了论证。生活在东汉建安年间的江南叶姓只有望、遂、成祖孙三代。叶望于汉灵帝熹平元年()辞官归隐时,应在三、四十岁的壮年,他曾任汉太中大夫,没有十余年努力,是不可能升迁至如此官位的。建安二年()叶望携家小从青州南渡时,应是五、六十岁之人了。而这时其子叶遂约三、四十岁,其孙叶成约十至二十余岁。因此,卯山南麓东角垄村西出土的“建安昭宝叶”之古墓砖的墓必是叶望无疑。

三、叶成与叶允(胤)是父子关系

一九八七年被盗的西晋古墓主人应是叶望曾孙晋侍郎叶允(胤)之墓,出土的“元康七年七月三十日叶家富贵”及青瓷虎子(被盗卖)、盘口壶、铜镜、谷仓、碗、水盂等珍贵文物,说明了墓主生前的高贵身份。松阳现有的所有叶氏宗谱及余姚、永康等地叶氏宗谱所载世系中“望生遂,遂生成,成生允(胤),允生琚、璥……”。但不少外地《叶氏宗谱》中缺允(胤)一代,写成“成”或“成(允、胤)”即把成与允合成一代。是否是松阳宗谱多载了一代?“元康”纪年古砖出土,解开了这个谜团,松阳《叶氏宗谱》所载成与允(胤)父子关系是正确的。叶望公之孙叶成在建安二年()随祖父南迁时应是10多岁的青少年,东角垄村西出土的“元康七年……”纪年古砖,应是公元年的西晋古墓砖,离东汉末年建安二年()整整晚了年,如果此墓主是叶成的话,他去逝时应是多岁的寿星了。因此,我确认此墓主应是叶成的儿子叶允(胤)之墓。史料记载括苍太守叶俭生于元康六年,所以在前《考》中认为叶俭出生次年祖父叶允逝并归葬卯山东角垄村。

叶允又称之叶胤,本人认为叶俭的祖父原名应叫叶胤,宋代修谱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的讳名,才将“胤”改为同音字“允”。而叶胤墓在其曾祖叶望墓东南即在左侧三十多米远,古代以右为上,曾孙的墓在左侧,符合当时规制,叶望及其曾孙叶胤墓葬的发现填补了从叶望至叶琚之间的历史空白,使松阳卯山地区叶姓先祖活动记录前移了一百多年。在松阳古市卯山附近葬有江南叶姓始祖望公(东角垄村西)其子叶遂(石龟山)、曾孙叶胤(东角垄村西)、玄孙叶琚(卯山南麓)及六代孙叶俭(卯山南麓)等的陵墓,唯有叶望之孙叶成墓未发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迷也会揭开。

四、叶琚、叶俭立墓卯山广福观右

叶琚是叶望之玄孙,叶公的26代孙,行显一、字瑶道,官至晋南海武陵太守,幽州刺史。他为官正直清廉,“甘雨随车、政绩炫然”,特别是在钱塘令任上爱民如子,当地百姓誉之“叶父”。琚公致仕就养于次子叶俭署中,卒后与夫人张氏合葬于卯山广福观右白果树下(《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卷八)。晋折冲将军、散骑常侍兼括苍太守叶俭曾在父亲墓旁结庐守孝三年,卸任后“不复干进”,遂居卯山右。终老时嘱将其葬父侧,“父子魂魄相依”。俭公娶刘氏、俞氏、魏氏三夫人,逝后皆与其合葬一墓(《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卷八)。在松阳的众多《叶氏宗谱》都分别有琚公与“夫人张氏合厝”、俭公与“夫人刘氏、俞氏、魏氏合厝”的记载。这就说明叶琚、叶俭父子是分别立墓的,而不是合葬。在历史上父子合墓是有这种可能,但父母与子媳合墓,这肯定于当时的“礼”“制”不符。因此,宋建炎四年()赵鼎撰《晋显一琚公刺史著二俭公太守墓志铭》中道俭“公卒遗命附葬父侧”,是指俭公单独立墓于琚公墓侧,而不是琚公、俭公父子同穴立墓。

五、江南叶氏先祖的籍贯

在许多史书或《叶氏宗谱》中将叶俭、叶法善等先祖的籍贯地写作:会稽、括苍、处州、缙云或永嘉等。笔者认为以郡州作为籍贯的话没有写错,让我们回顾浙南历史沿革就一清二楚。松阳古时为扬州之域,战国时属楚,秦时属闽中郡,汉代属会稽郡,建安四年()析章安县南乡地置松阳县,为处州建置之始。松阳县建县之始地域辽阔包括今之丽水市全部、金华市、温州市、台州市一部分及闽北的一部分等。隋开皇九年()析松阳县东乡地置括苍县,同时置处州辖松阳、括苍、永嘉、临海,即今丽水、温州、台州三市广大地区。唐武德四年升松阳为松州,因此,松阳县治古市曾是浙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处州曾改为括州(隋开皇12年)、永嘉郡(隋大业3年)、缙云郡(唐天宝元年),最后仍是改为处州(大历14年)。叶俭曾任过括苍(永嘉)太守,叶法善的外祖家在今金华武义县柳城镇全塘口村,该村曾属明正统年间平定叶宗留矿工起义而新置的宣平县,宣平是从松阳与括苍两县划地分设的。而唐代的缙云绝不是今之丽水市属缙云县,而是处州或括州或永嘉的地域,叶梦得在其《石林家训》中“避难缙云以乐自况”的“缙云”也是指处州即今丽水市区。所以我认为叶俭、叶法善的籍贯地是没有写错,因为历史上松阳是它们的属县。但容易造成歧义,会被误为今之缙云县或永嘉县,准确的话叶俭、叶法善的籍贯地是处州松阳县,或括州松阳县。

注:

广福观:位于卯山南麓,唐名青溪观,越国公叶法善、国子监祭酒、叶静能(法善叔祖)、叶藏质(法善从孙)、丰去奢等高道皆在此修炼得道。宋神宗熙宁二年()御赐额寿圣观,山顶道观赐额通天宫,隆兴元年()改称广福观,为道教圣地。

作者简介:叶平,浙江松阳县人。8年3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代理排长。6年4月转业,历任松阳县机械厂文书,松阳县宣传部干事,松阳县文化局局长,松阳县委*校常务副校长,松阳县司法局局长。世界叶氏联谊总会常务副总会长兼公关联络委员会主委,《世界叶氏总谱》副主编,浙江卯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相关阅读:

南阳郡叶县南顿乡高贵里叶氏

江南叶姓源流及其蕃衍成因探析

葉姓南遷始祖望公代數我之見

江南叶氏始迁祖望公秋祭大典

浙江松阳 叶平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南叶氏始祖叶望等陵墓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