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计然之术
第一篇:苦儿光彪(点击链接阅读)
第二篇:金峰学艺(略)
第三篇:传授秘诀(点击链接阅读)
第四篇:初试锋芒(略)
第五篇:光彪立规(略)
第六篇:开枝散叶
一心求家族开枝散叶的林光彪常常挂在口边一句话:“我们要赶代。”(长乐方言,意指下一代要早生早育)。康寿还不到十岁,光彪就在长乐的生意圈里寻找门户相当的儿媳妇人选,有朋友推荐了距离碧岭村七公里的长乐梅花镇的陈家。陈家夫妇经营着一间小蜜饯作坊,有二女一子,长女比康寿大两岁。媒人将女方的定时纸送到林家,光彪将康寿的定时纸一并拿去给算命先生看,了不得,算命的说陈家女是富贵命,旺夫家,娶了她,林家不但多生男丁,还会大发特发。
光彪乐得合不拢嘴,赶紧托人过礼,下聘,将这门娃娃亲定下来。
陈氏十四岁嫁到了林家。光彪夫妇初见这个儿媳妇时,有些失望,因为她的个头太瘦小了,只有1米4高,不知好不好生养。
但十二岁的康寿却完全被这个娇俏的夫人迷住了。全长乐的人都说,梅花镇的女子最美,皮肤白皙,怎么也晒不黑,实在不像海边出生的女子,不知是否和常年关在屋子里补渔网不晒太阳有关。梅花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海防重镇,传说在唐朝武德年间,满山遍植梅花,故而得名。相传有“长乐第一巧嘴”之称的姚颖,在皇宫是这么赞美小镇的:“十里梅花,五里华亭。吃条条米,配磕磕鱼。金堆山,银堆岭。村前千里鱼塘,村后万盏红灯。”
陈氏有着皎洁如月光的精致面庞,微丰的嘴唇以及弯弯的柳叶眉,发髻梳的光光的,上面插着三支梅花银钗。其中一支竖立在发髻中央,发髻两侧各斜插一支,看起来像头上的“三把刀”,是当时福州地区妇女的特色头饰。她大字不识,但因为家中是做小生意的,从小迎来送往惯了,性格爽朗落落大方,说起话来嗓门很大。三寸金莲脚细步快走时,纤细的腰肢如弱柳扶风轻微摇晃,颇有美态。
她和旧时代的很多乡下女人一样,没有名字,出嫁前父母叫她“伊妹”,碧岭村的村民叫她“少奶奶”,因她来自梅花,又酷爱梅花,人称“梅花女”。
算命的果然说对了,陈氏确实很能生养,一年后(民国六年,即年)生下了大儿书顺,几年间陆续生下女儿燕萍,二儿书利和小儿书浩。书顺与书浩相差八岁。在此期间林家爆发,于长乐最繁华的金峰镇也开了一家大酒库。
光彪认为林家的好运全是儿媳带来的,对陈氏另眼相看。他曾经用这样的话去激励康寿:“没事别在屋内坐着,出了门才能捡到金子。”他希望康寿抛头露面去广结人缘,因为短短的十几年间,时局的变化真是令人应接不暇。
康寿九岁时(宣统三年,即年),福州起义爆发,旗兵多次反击均受挫。清总督松寿见大势已去,吞金自杀,主帅也逃走了。旗官兵决定投降,一面在水部城门上竖起写有“将军出走,停战议和”的白旗,在于山天君殿前榕树上挂起写着“请求停火,全部缴械乞降”的白布;一面派人到于山指挥部和花巷司令部请降。同年,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正式成立,孙道仁任都督。民国元年(年)2月,闽县、侯官县合并,称闽侯府(即福州)。民国二年(年)二次革命期间,福建都督孙道仁宣布福建独立。同年8月,孙道仁取消独立,讨袁失败向袁世凯请罪,袁派刘冠雄任福建都督,率北军李厚基旅进入福建。民国五年(年),段祺瑞执政,李厚基升为福建督军,胡瑞霖充任省长。民国十一年(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粤军许崇智部队入闽,联合王永泉赶走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福州各界推选王永泉为福建总司令,林森为福建省长。军阀混战的局面开始了。
福州地区即使是再迟钝的的老百姓,也感觉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朝换代,也就意味着“改元易服”。男人们全剪掉长辫子了。新政府颁布了禁止女子缠足的法令,并对裹脚者罚款。缠脚这一恶俗很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西式服装引进了中国,西式服装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女子流行上衣下裙。
辛亥革命福州光复后,仅短短数个月时间内,闽都督府便先后铸造发行了辛亥“中华元宝”银角、“福建通宝”铜钱、“中华元宝”铜元及中华福建银号钞票等多种货币,体现出辛亥革命那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气势。这些货币流通时间极其短暂,铸造数量有限,缓解了新政权财政紧张局面,维持了社会金融稳定。福建银行自民国三年(年)至民国十一年间(年),先后发行台伏票计1元、2元、3元、5元、10元、20元、30元、50元、元共9种,流通于省城福州及附近地区。“台伏票”的发行原是为解决市场银元短缺,后在福州钱业的操纵下,一度排斥了市场上各种票币,流通范围扩大到邻近各县及乡镇,在一定时间内,对发展地方经济、繁荣市场起过一定作用。到了民国十六年(年),钱业任意抬高“台伏票”价格,抑低银元比价,从中牟取厚利,商民深受其害。次年,省政府勒令废止“台伏票”。
这些变化尽管眼花缭乱,对酿酒业的冲击并没有那么大。不管是哪个朝代,民间总有婚丧喜庆,日子还是要过的,对酒的需求量很大。但精明的林光彪深知中国的商人阶层必须长期依附统治阶级才能生存和发展,于是开始主动接触新政府的官员,与他们应酬。
无奈康寿继承了母亲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与达官贵人交往。在生意场上,他碰到难缠的客户往往抹不开面子,有时也拿不定主意。陈氏正好弥补了康寿的不足,里里外外一把手。于是光彪让陈氏协助康寿一起打理林家的酒库生意,关键时刻由陈氏说了算。陈氏很快成了商场上的能人,她还喜欢照顾村里的病人。陈氏的一个家族哥哥是长乐的名医,陈氏从他那儿学到了一些草药知识,林家每年的施棺赠药等善举大多由陈氏出面打理。
长子书顺继承了母亲的相貌与豪迈之气,声如洪钟,笑起来声传百米之外。他十一岁时开始帮祖父打理酒库。书顺对母亲十分恭敬,陈氏去照顾村里的病人时,他也跟着去,渐渐明白了一点医理。他对中草药的兴趣明显高于做生意。陈氏见状,赶紧让家族的大哥开始系统地传授中医知识给书顺。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古时候秀才科场不利,往往转而学医,很容易上手,因为中医与儒学、道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甚至武术茶道、琴棋书画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书顺在村里读了几年的私塾,古文基础不错,他深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常常挑灯夜读《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书,进步飞速,连毛笔字也比过去写得漂亮了。
书顺十二岁时,二刘村的刘家送来了二小姐的“定时纸”,她与一谔八字匹配,这门亲事很快说定了。双方家长通过媒人议定了聘金,分上、下半礼(彩礼)。林家先送“上半礼”给刘家,礼物包括公鸡母鸡各一只,面、肉、蛋各若干斤以及聘金的一半,算是定下婚事。刘家以糕回送,谓之“压帖”,同时将鸡和蛋四枚退回男家,以示吉利。
第二年的农历五月,林家遣媒人以吉期告女家,称“送日单”,同时送去十色礼品及“下半礼”,附对礼饼。礼金的数目不小,后几位数为3(长乐方言“三”与“生”相同,寓意婚后多生子女)。刘家将礼饼分送给亲戚和邻里,以示吉期将至。
各种礼节做足,马上要迎娶刘家二小姐了。刘家忽然差人来报:二小姐的父亲暴毙。
按照当地的习俗,要么赶在热孝里成亲,要么守孝三年后再嫁娶。刘家的长辈说,二小姐有寡母要安抚,有两个幼弟需要照顾,决定推迟婚期,先守孝三年。
林光彪的“赶代”心愿暂时遭到了挫折。
编者按:这是一部年的家族史,共分五部,二十几万字。作者系编者大学同学,目前旅居温哥华。小说记录了长乐福州一个家族在百五十年时代浪潮中跌宕起伏的命运,它不似《百年孤独》般魔幻湮灭,也不似《*原》激扬落魄,娓娓道来的文字与故事告诉我们人这一生除了时代赋予的命运,更多来自于自身的奋斗,孜孜以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代代传承不灭。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隅,一时,一事,或许也是千秋万代的内在基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