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山村位于武夷山东麓,是浦城县古楼乡叶山行政村驻地,东与仙阳镇永建村接壤,西邻古楼距乡所在地6公里,南与上云村交界,北连中坛村。叶家山村,因地域山场权属叶家而得名。在宋代称谓叶家坞,明代始称叶家山。年版《浦城县志》第三章行政区划:“叶山村,村委会驻叶家山,辖叶家山(通德里一图)1个自然村,设4个村民小组”。年调整行政区划时,叶家山设立行政村称为叶山大队,即现在的叶山村,所以说叶山是叶家山的简称。
全村总面积3.63平方公里,截至年全村人口多人。叶家山村海拔米,山清水秀,先后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与闽北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
叶家山是一个坐西北向东南的村落,是一个不进村口不见房屋的隐形村庄,村居半数以上是古建筑,有上厅下院,通常一栋住四户,中间有天井。
叶家山村居村村民多以农耕为主,兼林竹、大白菜、茶果栽培、食用菌种植和养殖业。这里的土特产酸淹菜水份充足、口感好,全县有名,用叶山酸淹菜加风吹猪肉等做成的火锅堪称美味佳肴。
清乾隆谱中的叶家山村图
叶家山村航拍图
叶家山茶山一隅
叶家山叶氏源承浙江松阳。据清道光十一年(年)浙江松阳《卯峰叶氏广远宗谱》第九卷记载:其上祖为松阳卯峰叶氏第廿十六世彪公,第廿十七世虬公,第廿十八世邃公(行列位,字宜承,宋迁居浦城西乡叶家山聚族而居,娶刘氏,合葬本城胜果寺后,生二子),第廿十九世绍芳公(字安节,生一子),第三十世扶国公(行庠位,生一子,仲通)。以下世系叶家山自续。
清乾隆三十年(年)《叶家山叶氏族谱》记载叶山前二十世世系图如下:
始祖宜承公(—年)为诸梁公第五十二代孙,镰(虬)公子,字文恁,号值亭,宋天圣年间(—年)浦城县发生瘟疫,建州向朝廷告急招医,公奉旨由松阳起程抵达芝城入浦城赈灾,医术高超而泽济万民,灾后预当返程复命之际,数千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感念他再生之恩德,恳切挽留。公深受感动,又羡此地风景秀丽,也有留下之意,后来便携家迁居浦城宜新里北隅。
二世祖安节公(—年),行德一,字亨之,宋治平四年(年)进士。韩冀王宫教授,知鄞县;后改任宜德郎,知诸暨县,迁袁、吉二州,官拜太府丞,赠朝散大夫,其事迹载于《中国人名大辞典》。公晚年回故乡首创皇华山麓书院,还在西乡古楼一带购置山场、田地数万亩。
三世祖扶国公(—年),行方七,字弼廷,号素芬。宋绍圣四年(年)武举人,仕任侍卫官,解押红花钞料进京有功,官迪功郎。
四世祖仲通公(—年),行肇三,字光祖,号建业。郡庠生,乃叶家山开基祖。宋建炎四年(年)举家迁居叶家山。
五世祖显仁公(—年),行造四,字德漠,号学山。公仕授通直典仪,知简州,官至承务郎。
六世祖梦龄公(—年),行宗四,字建光,号雍亭。官知司农,诰封宣议郎。
七世祖文炳公(—年),行枝一,字晦叔、号馥园。宋淳熙甲辰年(年)进士。公为朱熹浦城十三学子之一,尤为理学著名。仕任晋江簿,调剑浦令改闽县丞,筠州录参,秩知仙游县,迁三事和州通判,官至奉议郎。事迹载于《中国人名大辞典》。
八世主惟寅公(—年),行永一,字元轩,号巨庵。太学博士,宋嘉定二年(年)特奏名进士。初任广东番禺县丞,改建学宫,仕终朝散大夫。
十五世祖子汝公(—年),行秀四,字元芳,号霍庵。洪武戊午年(年)孝廉奉族。洪武十二年(年)明庭诏令天下求贤招揽人才,公任政平讼理,迁广东惠州府通判。
子茂公(—年),子汝胞弟,行秀六,字旭芳、号草庵。明洪武年间(—年)举人,与兄同时被录用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公忠言直谏,有宦绩,官拜疏侯。
后裔外迁情况:八世惟清、惟允公迁居厦门。二十三世仕寄公迁居坑口。二十四世新京公迁居永建。二十五世荣仞公迁居洋墩。二十八世文言公迁居庵下;文俌公迁居徐蒲地。二十九世廷丰公迁居洋墩。三十世芳惠、芳年公迁居永兴沿州;国干公迁徙贵州铜仁。三十一世正全公迁居古楼廿里;正煦公迁居富岭。
叶家山繁衍至今四十代,其后裔一万余人,其中大多分布在全县各地发展。
叶家山地灵人杰,“医国之手”宜承公,知府安节公,理学名家、进士文炳公,太学博士惟寅公,通判子汝公,按察司佥事子茂公……科甲蝉联,簪缨世族。当代英才,诸如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科级、处级、厅级干部,更是层出不穷。下面重点介绍文炳公。
《浦城县志》有载:“叶文炳,字晦叔,浦城人。宋绍兴二十年()生。在家时,曾数次致书请教朱熹。淳熙十一年(年)登进士,调晋江主簿。将就任时,他向朱熹请教如何居官临民,朱熹极详尽告诉他”。“在昔晋江主簿任上,汀漳边界豪民相仇敌,乘机倡乱,镇帅选官抚谕,众官皆畏惧不敢去,文炳挺身而出。到达后,折之以理,诸豪慑伏。当他担任筠州(今江西高安)录事参军时,发生边事调州营兵,兵士害怕,不敢出征。文炳晓之以理,使兵士振奋,尽力把白州收复。在晋江,他掌管刑狱和船舶事,拒绝贿赂,不迁就公卿贵人的请托。知仙游县时,决累年滞狱;括废寺田,增廪以养士;差役久为平民害,劝立义役,均产通差,秩满进朝,上便宜三事。授和州通判,将行父丧,回乡。嘉定九年(年)卒。”生前他常说:“贪自多欲,如意不受,赂安从得。清心寡欲,正本清源乃我儒功用也。”文炳公去世后,真德秀为他写下墓志铭,称“其洁己爱民,初终一意不易”;《浦城县志》为之立传,越山下理学十三祠有他座像,其事迹载入《四库全书》《西山文集》《福建通志》《建宁府志》《中国人名大辞典》。
《叶家山叶氏族谱》首纂于明隆庆五年(年),向春、仕贤公为首,谱为钞本。清顺治年间祠堂被土匪烧毁,《叶氏族谱》抢救出来后放在大石头下面,日久霉烂。
续修于清乾隆三十年(年),文楷公子(蛟、龙、凤、麒、麟)与文光公子(泰、英、相、魁、材)十兄弟为首,一套五册。
三修于年。启动,历时4年,年出版。叶孙德主编。谱为印刷本,2册。
叶氏宗祠
宗祠位于叶家山村村口,系浦城县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代后期,清顺治年间遭毁,重建于乾隆二十九年(年)。祠宽13.8米,深24米,顶高8.8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年大修。
叶氏宗祠是叶家山村第一道“水口”,祠门前七步有口正方形水池,是山坳清泉的汇聚处,有人说建祠时因洗墨斗落池叫“墨斗池”。宗祠门楼造型宏伟壮观,砖雕精巧隽美,门联“天赐荆山好彩凤,地将紫水活蛟龙”。宗祠为二进式建筑,从外往内依序为前厅、天井和祖厅。前厅原为戏台,中间是天井,后进为祖厅,上方悬挂着“南阳堂”匾额,祖厅正中设神龛牌位,供奉历代叶氏先祖灵位;祖厅两边中柱上攀援的两条虬龙更是苍劲大气,栩栩如生;祖厅两侧张挂着历代叶氏先祖介绍及牌匾题词文化内涵深刻,人物研究价值较高。
迎龙社
迎龙社,是叶家山村的社庙,也是叶家山村的第二道“水口”。迎龙社是单进式小型庙宇,位于祠前右方小路边古树下。清道光十年(年)建,门楣上石刻行书“迎龙社”,门联:“神龙腾空行天下,茂叶根深家深远”。庙内以神道碑代佛像,碑文为:“本境护福星灵司尊神位,殿后忆德施慧感应夫人位”。
廊桥
廊桥位于叶家山村头峡口处,原称水口桥。其为叶家山村第三道“水口”,周围是叶家山的风水林,百年的云杉、红豆杉郁郁葱葱。廊桥始建于宋末元初,清乾隆五十三年()重修,光绪二十六年(年)被洪水冲垮,再建于光绪二十九年(年)。它以石砌拱桥为底座,上部用木柱24根,木质结构长廊,做工精巧、古朴典雅,建筑风格独特。桥长16米,宽4.8米,总高度11米。廊桥东头设有神龛,供奉着“五显真君大帝”牌位。东面桥墙《环山亭记》:“观是间环水皆山也,图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面而是亭,适当其缺。”故取名“环山亭”。
七步金阶八字
“七步金阶”、“八字”,位于村庄正中心。它是一块长11米,宽6米的长方型平地,地面用黑青石辅设而成,两边有石凳。从该地块外沿向纵心走七步至中界线止,为“七步金阶”,另一半中间部分则是青砖拼成劫又让人看不懂的八卦图案,即为“八字”,未端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碑,碑刻“泰山石敢当”五个楷书大字,统称为八字。八字又是村里的聚集中心。据村中耆老说这些皆为叶文炳“和顺齐家”的独创:“子孙中举或中进士须举行过金阶礼仪,新娶媳妇盖红头从这里走八字后接进夫家,过世的老人在此停棺受儿孙祭拜后方出村入土为安。”
古民居
一条油光呈亮的石砌古街,弯弯曲曲地往前延伸,街边高高的规整石墈,七座夯土马头墙的黑瓦房朝东南方向有序排列,由低往高分三层次呈梯形,有着三条村间横路。每隔二七十四步,便有一个由七步石阶往里延伸的门楼,进门为长方形天井,两边厢房,拾级上前厅,厅堂设香案,左右起居室,三进后厅两侧一为厨房,一为库房。石街老屋,虽历经沧桑岁月,仍保留古色古香。
最后,借用叶家山叶氏家训,也是宗祠楹联之一的“福荫子孙多种树,学文习武耕福田”作为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感谢叶孙德、叶尚政、叶荣民宗长帮助与指导!)
◎清道光十一年(年)《卯峰叶氏广远宗谱》
◎清乾隆三十年(年)、年叶家山《叶氏族谱》
◎叶孙德《浦城叶家山叶氏源流》《叶家山记》《叶家山源流与播蕃》
◎叶荣民《叶文炳源流初探》
◎王德仁《理学花开叶家山》
◎赵真友《走进古老的叶家山》
文叶树福
图叶荣民叶尚政叶赛芬叶孙德叶树福
往期链接
¤解析南宋尚书左丞叶梦得多子之谜
¤叶氏历史人物研究应有“三个坚持”
¤浙江仙居县乐安叶氏祖源考
¤沉重悼念俞达珠先生——叶向高文化研究专家逝世
¤书画家叶晨作品欣赏
¤福建寿宁县大安乡亭溪村暨秋赏百菊推荐
¤忠孝进士叶有挺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