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咱们村吴宝吉书画家赵广清和他的玉米叶
TUhjnbcbe - 2021/7/31 19:06:00

咱们村——记得住乡愁的文学平台

第期

绿色环保的艺术先锋

——记书画家赵广清和他的玉米叶艺术

吴宝吉

初识赵广清应该是年的2月。我接受了采访书法名家赵广清的任务。因为我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个门外汉。我只是从书面上理解为: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它主要是指毛笔字书写的方法,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全章贯气等等,仅此而已。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当年入冬最寒冷的那天,我来到了赵广清的工作室——博妙斋。

尽管没有暖气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没啥差别,我还是抱着臂膀在挂满他和他学生作品的“博妙斋”里,细细品味着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不知为什么,面对那众多的作品,我当时竟然莫名其妙地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新潮饮料……

书法艺术大都是个体生产,花式品种日新月异,人们也就有了选择和扬弃的自由,于是便促进了文艺的繁荣。赵广清正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体察点和线的律动,滋养墨和水的情趣,苦恋结字的风韵,追求篇章的气象,有意无意间让自己的性情之河在笔尖流动,大有笔走龙蛇之意,广清正是如此地在此间逍遥。他在一首《自怀诗》中写到:“从事艺业谓雕虫,半世痴心兴当农浓。不问前程且自乐,素笺淡墨写真诚。”正是他从艺人生的写照。

花开富贵

看书法作品不像看画展,很容易使人感到枯燥平谈,但广清自有办法。正、草、隶、篆、行各种字体全有,诗、书、画、印齐备,书法尤以行书和隶书见长。篆刻小至不盈寸的微钵,大至尺许的巨印;长帧,横卷;小字,擘窠,每幅作品手法不同,风格各异,每每著手成春,都成妙格。在他那些光彩照人的作品面前,确有一种“水流花开”,“走云连风”的美感。他的字或遒媚或舒和或纤劲或肃穆,分行间架具有相当的随意性。他崇尚自然,同时他又认为艺术的核心在矛盾中。他认为自然是最美的,永恒的。真实的生活常常是处在矛盾的对立与协调之间出现。在笔墨中他显现了生活中难有的灵气,在笔墨中他又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真实、自然。他喜欢让自己的作品每个时期都有变化,他认为艺术的生命应在博采中延续和创新。他所作的画,更是饶有风致,古雅凝炼,超凡脱俗,姿态万千。读他的作品,确实感到了他对美的感悟很深。清奇沉着,朴茂雄强,一股英迈之气,射人双眸。正如日本友人福田一郎先生所平价的:创新,刚劲,凝重,潇洒而飘逸。我个人认为,赵广清已达到了:“笔三味,墨三味,水三味,刀三味,通三味”的境界,我想这绝不是溢美之词。

九鲤图

天,实在是冷。在哆哆嗦嗦中,看完他和学生的作品,时已过午,我们来到一家叫“百家姓”的小吃部,看来广清是这家小吃的常客,老板笑着和广清打着招呼。但小吃部依然没有暖气。一瓶啤酒和两样小菜就着寒冷我们开始了长谈,大部分时间是他说我听。别看他平时不苟言笑,可在说起自己的往事和经历时竟是那样的健谈。我们谈人生,谈他的家庭,谈他的奇遇。

属鸡的他,字野夫,名清水,号山泉,硕士研究生,自诩博妙斋主人。身高公分,身着休闲西装,头戴一顶黑色长舌帽,人中处一颗黑痣,给他平添了几许英俊。可我固执的认为广清最好不笑,也不要说话,他一笑一说话,那不久前下岗了一颗门牙着实让人感到些遗撼。如果不是脸上架一副近视镜,那脸型绝对可以和当年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媲美,国字形的脸上一边一块疙瘩肉。然而要想让他不笑,不说话,那是越对不可能的,因为他是书画教师,而他所在的这所学校正是以书画为特色的学校,是国家指定的书法艺术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校。从年起,短短几年中,赵广清除了自己的诗文、书法、绘画、篆刻艺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参加各种大赛屡屡获奖外,还辛勤培育出了几大批初露端倪、颇具发展潜力的书法人才,学生频频在国际、国家、和省、市获奖。

梅兰竹菊

先听听他是如何介绍自己的。他生在农村,7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下放到本村的郭老先生开始学习书法绘画,临过芥子园画谱,上学至今又先后拜过几十位老师,临过几十种画谱和碑帖,花了数不清的钱买书,画了上千幅画儿,写了近万幅书作……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朝夕沉湎于书画之间。高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做过政府文秘、文化馆的小官、广播站编辑、学校的校长。年从农村调到城里。这些,就是研究广清的“基本数据”。他还说,他不爱钻牛角尖,遵守中庸之道,总是注意古人的神韵,大师们的气势,名人的内在精神。在创作中力争给线条以生命,让作品焕发神采。从他的作品中我能看出广清的话是实实在在的。他就是这样以超人的勤奋和绝顶的悟性结合在了一起,数十年如一日,终成他自己的艺术风貌,现在,他已经是吉林市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文联特聘文化艺术产业专家;吉林广清玉叶科技有限公司和全球总代理北京永通电子科技公司签约永久书法家、画家、工艺美术家;北京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院长;中国香港华夏文艺出版社名誉社长;《艺术人物》杂志社荣誉社长兼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国礼中心特邀书画名家。

人生足迹

广清在培养下一代上实在是功不可没,他教过的学生不论是在考学,还是在各级各种比赛;不论是在各种才艺展示,还是在就业上都屡屡得手,出尽风头。他独创广清书画教学法,在国家95重大科研项目中,承担的中央教科所《中国书法艺术教育》课题试验研究取得成功。教学设计应用的《八角圆宫格》获国家三项设计专利。他新颖的教学方法,丰富而有实效的地因材施教,赢得了学生和社会的信赖和好评。他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研习书画的要领,根据学生的性格、耐力、兴趣、志向选择各自的成功通道。从工具材料的选用,到各种姿势的把握,从点、线、面的设计,到观察摹画,广清对他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我知道,一个博采的老师不会让自己的学生千人一面的。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优秀园丁”奖,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有突出贡献奖”,连续十年被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省科委评为“优秀辅导教师”,被省、市书协、美协评为“最佳指导奖”。

可是,不安分的赵广清从年起突然开始闭关,专心探索和研究利用东北丰富的废弃玉米叶、杆、根、棒芯资源,创作玉米叶平面、半立体(浮雕)、全立体(圆雕)艺术作品,(获国家发明专利)。作品《梅兰竹菊四屏》荣获国家八届民博会银奖。年他又隆重推出了以“记录自己,繁荣家乡,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理念。用原汁的大众生活为题材,用复杂而精炼的创作技巧,用家乡人废弃的玉米叶皮做原料,亲手制作了五大系列,多种风格,七百余种艺术精品。这一艺术科研成果一面世,就倍受人们的喜爱。

赵广清在玉米叶、皮、杆、根 芯与艺术的不断对话中,把蕴含在玉米叶、皮、杆、根 芯当中的每一处细微的、自然的、别致的表现,都视为弥足珍贵的,尽情的利用于他的形神艺术。他在数千年思想文化艺术与上天赋予的最美丽的玉米叶皮中寻找人文延伸,洞觉生命、植物、艺术的真谛,并将它寄情于“天人合一”的精神和谐的境界,从而赋予了赵广清的玉米叶艺术的最迷人的魅力。

中华龙

仿佛赵广清的每件玉米叶艺术作品都在为观赏者寻觅一处心灵风景:薄雾晨曦,晴空丽日,春夏秋冬。一个个活佗的人物:佛祖宝相庄严,拈指微笑,湛然神韵令人顿生敬仰!顽童少女可爱养眼,蝶舞蜂歌,百花齐放。和风煦煦,花果飘香……多元化艺术景致使人移步易景,目不遐接,伴着人们的翩翩思绪,飞入迷人的诗情画意中。

无论是中外美术界,还是艺术品拍卖收藏界,赵广清的玉米叶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和大众的审美理念受到人们的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咱们村吴宝吉书画家赵广清和他的玉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