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没有发明纸张的时候,人类发现植物的叶面是记录信息、传播思想的最佳材料。古代印度的僧人就用贝叶(菩提叶)来书写佛经,记录下精深博大的佛教义理。唐代诗人柳宗元就有“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的诗句。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西泠印社一件清·乾隆年间宫廷书画家黃增、戴临合作的贝叶罗汉写真·小楷佛经册以17.92万元成交。据历史文献记载,《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经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传入中国。东汉时期出现的贝叶画.距今有两千多余年历史,伴随佛教的传承,长期流传。贝叶画以佛教内容为主要表现题村,如释加牟尼、文殊、普贤、观音菩萨、达摩祖师以及力士金刚等画像及佛教典故故事。
唐代以前,贝叶经文是书写在一种贝叶棕上又名贝多罗树的叶片上,叶片的叶肉厚实坚韧,适合刻写经文,所刻写完成的经文用绳子穿成册,可保存数百年之久。贝叶经最早出现在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
菩提叶画与佛教渊源颇深,菩提树原生于印度,叶呈三角卵形,叶首尖而细长。菩提树原名为“阿摩洛珈,而菩提的含义是觉悟、智慧的意思,因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佛祖,故菩提树被世人视为智慧之树,在佛教中被称为圣树,享有崇高地位,是“大彻大悟”的象征。菩提树具有极大的加持力。每当菩提叶落时,虔诚的信徒们便把菩提叶一片一片拾起来珍藏。他们深信,菩提树叶是佛的信物,是佛的护佑和祝福。于是,唐代出现了一菩提树叶制作成的佛画书笺,在晒干的菩提树叶叶面上绘画佛像,抄写经文,持赠远方客人,有如贝多(贝叶)宣示妙谛。尤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制的最为珍贵。
明代贝叶画代表画家以丁云鹏为主,但是,叶脉画在清代以后就逐渐失传,目前国内收藏的“贝叶画”珍品还不到10幅,为数不多的菩提叶绘画珍品也流失海外,所以弥足珍贵。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十八片清乾隆年间绘制的珍品。当代艺术大家邢东先生历经数年研究,选用母本菩提的顶端叶片,在筛选出尺寸最大的叶片进行制作,绘画出世界上最大的贝叶画,极为罕见。这幅世界之最的母本菩提叶片底端至顶尖位置高达29厘米,相当一张我们常见的A4打印纸张大小,而普通的菩提叶片仅15厘米左右,仅叶片的尺寸就极为罕见,再加上珍贵的邢东手笔绘画,成为罕世珍品。邢东通常绘画前将叶片细化处理,将叶肉去除,然后在细如发丝的成千上万个叶脉空间精填底色,然后将第二道特制的底色嵌入叶脉,形成坚实的基础。
邢东绘画的每片贝叶佛画的绘画前,都要晾晒一个月左右,待特殊的底色彻底干透才能正式绘画。而邢东所绘画的颜料都是特制,其中有矿物质颜料和珍贵的蓝宝石和红宝石粉和纯金。在细如发丝的叶脉上绘画,不但要线条纤细精准均匀,还要排列或交叉“一丝不乱”,看着极其精美的线条,此等“功力”非常人所不能理解。如此精准的“微画功夫”尤其是在叶脉上绘画佛像,没有多年勤奋的功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邢东绘画的贝叶佛画珍品曾在十一个国家巡回展出,所展出场合观者皆惊叹不已!邢东的贝叶佛画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极为珍贵,收藏家若得一枚则引以为傲一生。
观者吉祥一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