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思想
自华盛顿条约签订之后,由于主力舰比例被限制在6:10,并不足以单独在舰队决战中击败美国主力舰,因此在日本海军中开始诞生了其对美作战计划的基础,即渐减迎击战略。该战略将在原先计划中的西太平洋舰队决战基础上进行改进,寄希望于在美国舰队穿过太平洋向西挺进的过程中利用潜艇、驱逐舰、以及巡洋舰部队(30年代后还要再加上航空部队)消弱美国主力舰的数量优势,最后再以战列舰部队在西太平洋与其进行舰队决战,并击败对方。计划预想美国舰队在战争开始时将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为太平洋舰队主力,驻扎在美国西海岸或者夏威夷,而另一部分则是驻扎在菲律宾的亚洲舰队。开战后日本将首先消灭亚洲舰队,并攻克南洋、马里亚纳一带地区。而太平洋舰队主力在得到大西洋舰队增援后将分为三个部分向西前进,包括一个由潜艇组成的破交部队,一个由18艘重巡洋舰组成的前卫、警戒部队以及由15艘战列舰组成的主力部队,其外还有可能在北太平洋增加一支牵制部队,由4-6艘重巡洋舰和一到两艘航空母舰组成。而日本在其20年代到30年代早期计划中,为了对付美国拥有数量优势的进攻,将在马绍尔群岛以北部署两个潜水战队对美国主力部队进行袭击,同时也分别在小栗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以及卡罗琳群岛部署潜水战队沿途袭扰美国舰队。第一舰队的战列舰部队在此过程中将集中在琉球群岛待机,而重巡洋舰们所在的第二舰队将和第一舰队的重巡洋舰(第六战队)其东南方向待机。待美国舰队进入小栗原群岛以东海域后,第一、第二舰队所属的两个水雷战队将在决战前夜对美国舰队发动大规模鱼雷战,第二天再由重巡洋舰和战列舰分别击败美国舰队的前卫和主力部队。此时的日本重巡洋舰所担负的任务相对单纯,只是作为舰队前卫和侦查力量存在,击败对方的重巡洋舰以为己方主力舰队取得侦查优势并帮助后者得到更好的交战阵位,并在决战中配合主力舰攻击对方主力部队。但是从30年代开始,美国主力舰队的警戒力量开始大幅增强,单凭驱逐舰和吨级轻巡洋舰已经很难在夜战中突破其防御力量,更妄谈对美国主力舰发动鱼雷攻击。因此日本海军不得不开始考虑将重巡洋舰、甚至金刚级战列舰(20年代第一次大改装后改编为战列舰)都作为水雷战队的掩护力量投入夜战,而这也成为了金刚级第二次大改装成为航速30节的高速战舰的原因之一,因为其第一次大改装后的26节航速无法伴随游击部队(即重巡洋舰部队)作战。到年,重巡洋舰被正式列入了夜战力量的一部分。按照计划,日本海军所拥有的全部重巡洋舰都将在第二舰队司令长官指挥下投入到夜战当中,第五、第六(隶属于第一舰队)、第七、第八四个战队将分别与一个水雷战队组成4个夜战队,并分为两个夜战群,个配属一艘重雷装舰(北上、大井,由吨级轻巡改装,分别安装有40具鱼雷发射管)而第四战队则将在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亲帅下与由金刚级组成的第三战队组成掩护部队为整个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整个夜战部队在战列舰决战前一天的傍晚将接近到距对方舰队50-60海里左右,然后从午夜开始作战。届时,第四战队将集中与对方舰队背后,而第三战队的两个小队则分别位于两个夜战群前方。除第四战队外的所有重巡和重雷装舰将在战斗开始时对美国舰队进行一次远距离的鱼雷齐射,以消减其外围警戒部队的实力。之后第四战队即将与第三战队配合对美国舰队外围部队展开炮击并争取打开两个缺口,同时其余四个战队的重巡也将开始炮击并掩护其所在的夜战群的先头夜战队突破这两个缺口。第四战队在缺口后打开后分为两个小队,分别攻击美国主力舰队的后侧方向,以牵制其对鱼雷的规避。当战斗进入高潮后,两个夜战群的第二个夜战队也将突破缺口对美国主力舰队进行鱼雷攻击。在清晨之前,整个夜战部队就将撤离美国舰队附近,并重新组成主力部队前卫,为舰队决战服务。不过在30年代末期,航空兵的巨大发展使得日本海军开始考虑集中使用航空母舰,同时也产生了将金刚级用作为航空母舰掩护力量的计划。仅仅将第四战队用作夜战掩护力量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有情报指出美国准备建造超过吨的大型巡洋舰作为重巡洋舰部队的领舰使用。日本海军遂开始设计一个排水量同样超过吨的大型巡洋舰,即超甲巡来替代金刚级高速战舰在夜战部队的位置,但在开战后即取消计划。年12月8日,随着珍珠港内美国战列舰被炸得七零八落,渐减迎击也失去了其作战目标,而日本重巡洋舰在整个战争中也最终没有得到大规模夜战的机会,而只能在瓜岛去施展其训练已久的夜战能力。美日谁强?
日本重巡洋舰从古鹰级开始即秉承了高速、重火力、重鱼雷武备、重舰体防护、中等续航力等特点,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则是几乎毫无防护的炮塔、非常容易殉爆的鱼雷、较低的横向稳定性以及超过了条约吨标准排水量限制。美国人则从其第一级重巡洋舰——彭萨克拉级开始就确立了大续航力的特点,其目的是在日本挑起战火后掩护主力部队的长途西进。与日本的第一级吨级巡洋舰秒高级相同,彭萨克拉级也装备了10门主炮,不过后者采用的却是两座双联装炮塔和两座三联装炮塔的布置方式。而彭萨克拉的动力舱装甲带厚度只有63.5mm,而且只延伸了一层甲板的高度,而且采用的也是节省重量考虑的小幅度外倾而非防弹效果更好的内倾,除此以外,该级重巡洋舰既没有专门的防雷系统也没有相应的防水隔壁,防御甚至比古鹰级更加薄弱,最大航速也比秒高级少了3节左右。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彭萨克拉标准排水量只有吨,是严格遵守了华盛顿条约非主力舰吨位不得超过吨规定的产物,性能弱于比它大了吨以上的秒高级也在情理之中。而且与秒高级只有76mm的倾斜弹药库装甲相比,彭萨克拉级独立于主装甲带以外的内置垂直弹药库装甲厚度达到了mm,相对还是更加安全一些。美国人在彭萨克拉之后的第二级条约巡洋舰北安普顿级依然只有吨左右的吨位。在将主炮布置改为三座三联装炮塔后,北安普顿级得以将动力舱装甲带厚度提升至76mm,而弹药库装甲带却减少到了95.25mm,依然采用小幅度外倾且只延伸一层甲板的布置,同时也依旧没有防雷系统和防水隔壁,其续航力和最大航速则依旧与彭萨克拉级相同。而此后的波特兰级和新奥尔良级两级条约重巡洋舰,也都是在北安普顿级上扩大排水量、增强防护改进而来的,其中波特兰级弹药库装甲改进至mm,而新奥尔良级的主装甲带则在动力舱达到了mm,弹药库装甲却又再一次降低到了76到mm。但总体而言,由于这些重巡洋舰在主装甲带的布置上采用了外倾而非内倾,在相对于同时代高雄级的装甲厚度并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其防护效果并不比日本重巡洋舰所采用的较薄的内倾装甲更好,这一问题在远距离交战,双方炮弹下落角度更大时会体现更为明显。只有在炮塔防护方面,这些重巡洋舰才超过了日本25mm的脆弱炮塔。而且由于鱼雷武装的缺乏,从而使日本的条约重巡在夜战中占据了较大优势。而日本条约重巡,在综合性能上,也得以压倒美国条约重巡洋舰。不过,虽然在个体性能上居于下风,但由于伦敦条约的规定,美国人就像在主力舰上一样赢得了17:12的数量优势(另有一艘在条约到期后建成)。而这一问题在条约结束后日美双方的海军竞赛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从年1月1日开始到战争结束,日本仅仅完成了4艘最上级的重巡改造工程并建成了2艘利根级以及5艘吨到吨级的轻巡洋舰,而美国人仅完全脱离条约限制、标准排水量高达吨以上的巴尔帝摩级就完成了11艘之多,同时还有几十艘排水量接近甚至超过吨的轻巡洋舰服役。国力上的差距导致日本这18艘优秀的条约重巡洋舰注定将会被美国海军所淹没。《巅峰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