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8/5 19:02:00
中医学流传数千年,当中涌现了许多名医大家和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等等。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常见病种的变化,温病学迅速发展,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这段时期也有很多有名的医家,如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等。《中国医学源流论》中曾这样指出,“明清间诸医,文辞优美者,当推黄坤载”,意思是说黄元御的医著文采斐然,可读性十分强。但“浩瀚精博者,当推王肯堂”。为什么呢?王肯堂又字宇泰,所著《六科准绳》一百二十卷,集历代医说,为后学津梁,采摭繁富、条理分明,《四库提要》称其“博而不杂”,与李时珍《本草纲目》为中医药两大渊薮。《六科准绳》又名《证治准绳》,以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而著称,是明清时期流传很广的医学著作。在《证治准绳》中也记载了很多经典良方,比如通圣消*散就是其中之一。提到“通圣消*散”,是不是有一些似曾相识啊?也许有人会问,王肯堂的“通圣消*散”和刘完素的“防风通圣散”有什么区别呢?刘完素的“防风通圣散”一共17味药,而王肯堂的“通圣消*散”一共21味药,二者还真有一些联系,“通圣消*散”是“防风通圣散”去掉薄荷、白术两味药,加上木香、黄连、黄柏、牛蒡子、玄参、大青叶等中药组成的。据《证治准绳》记载,通圣消*散全方由“防风、荆芥、连翘、赤芍药、当归须、黄芩(酒炒)、麻黄、栀子、木香、黄连(酒炒)、黄柏、石膏、滑石、大黄(生)、芒硝、牛蒡子、川芎、桔梗、元参、蓝叶(即大青叶)、甘草(生)”等中药组成,原书并无剂量,需要使用时,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使用时,用水煎服,再在起锅前五分钟左右加入薄荷叶共煎。通圣消*散是王肯堂为治时*肿痛、表里俱实者而设此方,在法理和用药上有借鉴防风通圣散的,可以说是根据时病特点而对防风通圣散进行改良。相较于防风通圣散而言,王肯堂多了木香、黄连、黄柏、牛蒡子、玄参、大青叶等药,没有使用白术、薄荷,可以看出清热之力较原方更强,使新方有祛风解表、泻火通便的功效。那么,这个时*肿痛、表里俱实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原书并未详尽叙写,但我们根据防风通圣散所治之证可窥一斑。风热邪气表里俱盛,在表使卫气温煦、开合失司而憎寒壮热;火性炎上则袭阳位,可见头目昏眩、目赤咽喉腮肿痛;热伤肺胃,一则肺气郁闭大肠传导失常而大便秘结,二则损耗胃津而口苦咽干;蕴热在内,可灼津炼液、灼伤血络而有郁滞不通,于是可见小便短赤、疮疡肿*、斑疹瘾痧等。如此热盛致表里俱病,其舌当红而苔黄或黄腻,其脉当洪或数而有力。因表邪未解,里热炽盛,全身症状明显,所以应当表里同治;又因热结而上下气机不畅,人当以通为顺,所以要泄热通腑以畅气机。方中用防风、荆芥、麻黄、牛蒡子、薄荷辛散之力来解表透热;连翘、三黄、石膏辛苦大寒,泻火解*,两组药可疏外邪、清里热,达到表里同治的目的。硝黄通腑泄热,栀子、滑石清利湿热,四药合用可导邪热从二便而出。木香行气止痛、解*消肿;川芎活血行气;大青叶清热解*、凉血消斑兼以利咽,三药可针对热邪壅遏气血之机,使肿消、痛减、斑退。从方中有牛、薄、桔、草、大青等,可以推断出此证咽喉肿痛的症状还挺明显的。另外,我们还要时刻保持“警惕”,火热之邪易伤阴耗气,所用发表、苦寒、通下之药也要耗损阴津正气,所以方中配有当归、赤芍、玄参来清凉滋阴养血,以甘草调和药性。虽然邪盛以祛邪为先、为要,但我们要明白用药力来纠偏也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治疗一定要留心正气的盛衰,正气不足时帮一把,正气充足时一鼓作气尽快拿下。更重要的是,把握使用方药的法理和时机,像此方如此多苦寒清热之品,就不适于脾虚便溏、痰饮内停、阴虚火旺等证又稍有热象的情况,如果用了确实就抓错了主要矛盾,会事倍功半甚至使病情愈演愈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