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续编连载
TUhjnbcbe - 2021/8/7 16:39:00
补骨脂针剂能不能治好多年的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531/9008713.html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

(续编)

说明(一)《续编》,节文字,整理过程中,仅增编号,内容顺序,悉遵先生手书。

(二)

起行之辞(1-10),绝笔之言(-),跗萼相衔,首尾一体。

.吴茱萸贴神阙

山东岐黄事业,素称“东夷医药文化”,实际东夷人早不复存在,齐鲁居民随历史变化多由外地迁徙而来,就现在来讲“土著居民”已成过去,不宜再戴“东夷”头盔。老朽曾于扁鹊故里论证会上和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刘敦愿、张知寒、安国璋各位文史学家交换过意见:了解先秦,正视历史,亦应求诸实际,东夷人的后裔在山东可说寥若晨星。汉代东夷医术继承者淳于意所用病名如涌疝、风蹶、肾痹,脉象分浊、躁、静、顺、平、波、散、贲均与后世大异,只有从《史记》内见到,已失联续传承。民国时期,来一四方游走郎中,自言属于东夷传人,性格古怪,病历处方不同《史记》,和目前术语一样,惟写附子为黑乌、麻黄为野茎、石膏为白云块,药肆无不愕然。但他留有一味小方,以吴茱萸碾末,置肚脐上,胶布固定,取烫婆子或热水袋外熨,令热气透入。连用三天,专治寒邪、气滞、瘀血腹痛,对胃、肠、盆腔皆起作用,曾当场开彩,患者感觉能迅速解除疼痛。特点是不加麝香,效果不减。藉此录出,供临床试验。

.针刺术

中医针灸分许多流派,手法不同,各具特色。民国时期,吾在山东见一陈姓名家,除运用十四经取穴,尚重点掌握马丹阳十二穴、四大奇穴。揉、提、弹、沉,摇动针柄谓之“苍龙摆尾”,七升七降称“老君出关”——针刺合谷时起用较多。所创烧山火,一是针上加灸,二是特殊手法深刺生热;透天凉则出入探渊,令水气升高抑制火邪,也是反复数次。和其他门派都不一样,效果甚佳。回忆写出,以资广闻。

.仲师两首处方被收入时方

时方派调理流行热证,除温病邪陷气分投《伤寒论》白虎汤,其他喜开葛根芩连汤、竹叶石膏汤。认为葛根芩连汤解热不只苦寒泄火,尚能透表排邪,有两项作用;竹叶石膏汤清热且兼养阴,可补充津液,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亦是双轨同行。举称“两大名方”。江南叶桂先贤系统,恐半夏温燥,将其从竹叶石膏汤去掉,殊欠斟酌,由于温病常伴有纳呆、呕恶,葛根芩连汤之黄连、本汤中的半夏正好派上用场,如盲目骤减,等于偷工减料,就难发挥方药全面功力,降低了疗效。老朽家传:从来起用二方,均按原意,看似刻舟求剑,实系传承仲师经验,有利患者早日康复。

年吾在济南诊一金融大咖,自风热感冒开始,逐渐演变中烧、体温半月不降,烦躁、易醒、舌苔转黄、大便稍干、不断谵语、口内乏味,睡时发出梦话类似重言,同道强调郑声,应照虚证施治。鉴于脉象洪滑、舌苔干黄,仍属实邪,误补则会酿成大错,即力主给予竹叶石膏汤试之,大家首肯,则写了石膏45克、竹叶30克、半夏10克、麦冬20克、*参10克、甘草6克、粳米30克。麦冬滋润,下通肠道,不必弃心,可改善烦躁、谵语、液亏。日饮一剂,水煎分三次服。蝉联三帖,病情递消;共六天,基本回安。留此一案,备作学古镜子。

.临床辨证要结合经验

久经临床的医家,经验丰富,通过实践,掌握大量宝贵资料,成功与失败均有总结,尤其误治的内容更有价值,受到社会尊敬。民国时期,曾见一位名手调理少阴伤寒,将黄连阿胶汤针对热化用于杂证,反而引起不良反应,他深感执业之难,遂加强学习、勤读文献、不耻下问,被称“杏林魁手”。从事刀圭,和域外技术不同,它是以人为本,如果盯着病的指标,就会走向以邪代身、步入斜径。

年吾在青岛诊一市民,素患神经衰弱,逐渐发生思想抑郁、悲观厌世、精神异常,负担增重,痛不欲生。老朽运用启发、说服、教育方法进行心理疏导,毫无反响;转成药物以宽胸降气、豁痰祛瘀居主,连服一个月仍似水投石;即改开泻火破血剂,据舌紫、颜面黧黑、性格狂变、大便数日一行,写了加减王茂光所拟的处方,组织驱邪汤,含大黄10克、桃仁10克、?虫10克、牡丹皮10克、水蛭10克、元明粉6克,重点推出郁金3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用。先后共饮二十余帖,入厕通畅,感觉疲劳,嗜睡,症状消除,停药而愈。这一病案着重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怪异多因顽痰、恶血障碍;二为虚恙久而不瘳,也可化归时邪。离开辨证施治,则不易鸣锣收工。

.叶桂经验用药小集

吴门叶天士先贤为清代康乾时期大医家,距现在并不遥远,却存在三疑记:一是未见墓田,虽然太平天国李秀成在苏州留有平坟说,而徐大椿的葬穴至今仍在;二是子孙满堂,遵嘱不再业医,当地部门调查,叶姓不少,无他的直系后裔;三是生前接触广泛,从平民到白领均求其诊疗,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称闻名天下,八十来岁归天,生平未见品级、头戴官帽,以普通百姓身份度过一生——家父评论,这也是可贵之处。临床投药大都不开成方,喜予加减,可惜经验没有明传,虽弟子、业友、后人进行搜集,出版医案问世,然均非真迹,乃伪作托名,如福建陈修园先生为了售书,就曾办过这种丑事。韦宏轩前辈告诉,他通过多年寻觅,获得香岩翁部分实践资料,介绍如次:一是胃属阳明燥土,重视滋阴降下,给予麦冬、沙参、海?、芦根,同时亦用山药、扁豆健脾益气、护肠止呕,加少许沉香行气散结、促使运化,局限3克,多则刺激仓廪之官引起不舒。二是久病入络,活血祛瘀,解除胀、痹、麻、痞、癥、痛,用当归须、川芎、苏木、桃仁、晚蚕沙,配合虫介追逐沉混积邪,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虫、牡蛎、鳖甲、露蜂房、蜣螂虫。

叶氏调理流行性热证,初起邪在卫分,突出宣散二字,投薄荷、桑叶、菊花、牛蒡子,得汗而解。继续发展转入气分,用石膏、知母,加杏仁、白蔻、瓜蒌、黄连宽胸纳食;大便秘结不能下行,轻者开槟榔,无效用大黄、芒硝;口渴加芦根、麦冬、石斛、天花粉。热侵营分身发斑疹,给予玄参、大青叶、赤芍;累及心包用竹叶心、羚羊角。最后到达血分,表现吐衄,投鲜地黄、紫草、阿胶、牡丹皮。因温邪上受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陷心包,神昏、抽搐、不省人事,则开紫雪散、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不沿用《伤寒论》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学说,原因有二:一是六经三阴为寒邪,温病皆无、自始至终体温升高,烧退尚恐“灰中有火”,不撤凉药;二是营、血阶段外现斑疹、吐衄,六经亦欠此变,乃关键所在。故提出卫、气、营、血这个纲领以资区别。尤其“逆传心包”,大便并不燥结,与六经阳明腑证分道扬镳,二者水火分明、也无共通之处。

年吾运用叶法施治一农村教员,因胃病消化不良、气不下行求诊,灼心、厌食、腹内胀满、口中乏味、舌质平滑、脉象沉迟、大便偏溏、每日更衣二次,身体虚弱,已休息两个月。当时就授予上述“胃以降为和”带有补性的药物,以扁豆30克领先,含有山药15克、沙参10克、*参10克、盔沉香3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半夏曲10克,水煎分三回服。连饮十八剂,症状逐渐消失。天士老人经验,应予发扬光大。

.中药也有抗药性

药物久用,产生抗药性,好似头上打一棒子能起个疙瘩,中药天然品亦不例外。和西药的不同点,很少一首处方蝉联应用不已,大都根据病情加减变化,故抗药性这种现象极少;但若数月或一年不予更方,死守到底也会出现。

医院遇一胃溃疡患者,因吃砂仁、豆蔻、白芷、香附、沉香曲香燥、消导药物二年,不仅失效,反而厌食、胀满、夜间痛甚,最后转成肿瘤,手术后五个月死亡。类似情况值得注意,虽临床罕见,却可能够发生。

.中医学派剖析

中医学派(亦称流派)分古方(经方,主要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方)、时方、杂方三派。古方派继承仲景先师二书,人数较少;时方派受宋代、金、元之后影响,与时俱进,掌握新的资料、药物、经验,是随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数众多,从清代开始壮大最快,到民国时期大中城市著名医家属于时方范围,就连丁甘仁、张锡纯、张山雷皆归这个队伍。杂方派成员亦风起云涌,大都在县、乡、民间执业,能汇集古方、时方、验方诸家之长,无门户之见,也独树一帜,但人员复杂,含不少票友下海。以清代而论,时方派体系,虽有吴门、龙砂、孟河之分,几乎皆上承叶桂思想、学说,以治流行性热病、杂方闻名,被呼时令医家。虽然曹颖甫、恽铁樵出身江阴、武进,但因均奉行古方,为南阳传人,并非龙砂、孟河学派,切勿混淆。六十年前杂方派蔡贵芹前辈精通《周易》及刘完素、张子和刀圭艺术,大刀阔斧主张以攻邪保本,声震医坛,曾对老朽讲:凡外感缠身,无不发烧,应用麻黄汤加石膏防止内传,乃双解法;若拘泥先表后里,病情发展,可越过少阳直达阳明。事实告诉,麻黄加石膏汤功列上乘,毫无弊端,《伤寒论》之麻杏石甘汤即是良好例证。藉此写出,供大雅匡正。

.《伤寒论》存在杂说

民初鲍子展《文林观》指出:《伤寒论》在《后汉书》《三国志》均无记载,可能流传不广,或当时无有,由后人编辑。张机、仲景之名不致伪托而属普通执业者,长沙太守则为突出显赫戴的官帽,杭州张隐庵言是其裔孙,未必真实,也成为值得反复考虑的历史质疑。他说书内药物加减,有规律性,如口渴加人(*)参、烦躁加石膏、发热加桂枝;亦乏实践性,如下利加荛花、腹满加附子,说明整理人不是高明岐黄研究家,乃卡斌式(“卡”能上能下,“斌”能文能武。张老形容能文懂医的多面手)的局外手,应予以剔除,不宜继续鱼目混珠。《伤寒论》最佳的处方,首推小柴胡、小青龙、竹叶石膏汤,立竿见影,疗途广泛。竹叶石膏汤的临床价值,能超过白虎汤,清热与滋阴合体。

年吾于山东中医学院诊一温邪转入气分,发病八天,汗出高烧不退,大便没有燥结。曾给予葛根芩连汤希图内外双解,药后病情依然如故;改开了竹叶石膏汤,含麦冬15克、竹叶30克、半夏10克、石膏60克、*参10克、甘草6克、粳米30克,水煎,四小时一次,分四回服。连吃三剂,体温下降;因石膏量大,患者恐惧未再继续,停饮而安。竹叶石膏汤的作用,值得肯定。

.《伤寒论》《金匮要略》合讲

《伤寒论》《金匮要略》原为一书,称《伤寒杂病论》,宋代整理成二部。因《金匮要略》内收有不少《伤寒论》方,讲《伤寒论》时应兼提《金匮要略》,或研究《金匮要略》亦要介绍《伤寒论》的运用,不宜割裂分家,能保证仲师学说的完整,还可避免各唱独调产生认识矛盾,另立山头。老朽学医时,传授二书的前辈,都委一人承担,珠联璧合划归一体,能防止再次对内容的质疑、困惑,如《伤寒论》大柴胡汤无大黄,《金匮要略》则含大黄,聘一位名家宣讲,就可明确获解。

年赴外地参加会议,一中医学院毕业男生,询问小青龙汤的处方,治哮喘、咳嗽,而《金匮要略》却不言风寒改医“吐涎沫”,须师从哪个?吾告其均可应用,是一方多疗,但在处方比重上以喘、嗽居主,妇女吐痰涎次之,缘《金匮要略》记录杂证,故标出此病。不言即喻,这是专业分工带来本弊,尽管小事一端,也说明没有弥补两书存在之异,缺乏人为释义。

.养阴可以退烧

大智若愚,是一句美誉形容词,抱有真才实学的人物,确会自我抑制、心手如镜,不露锋芒,避免遭忌或陷入骄傲脱离大众的泥潭。民国时期,吾见到一位封姓刀圭家,他是清末落榜的进士(有进士的学识,但未被点中、榜上无名),文、史、哲、医均属一流,常言孔子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出攻读《伤寒论》要抓“三阳”,于外感疾患中太阳、少阳、阳明的应用,除麻黄解表、疗途最广,柴翘、膏知、芩连、滑栀乃攻邪上品,只要化热、内在高烧,就可纳入。认为三阳阶段,病停少阳时间短暂,阳明较长,虽然往来寒热不越三天,过后仍旧能投柴胡,因其内外双解,不应列入阳明忌药,凡非肠道燥结之腑证,都宜选用;白虎汤加柴胡,比单纯依赖膏知,降温更快;若汗多体温自下,切勿口服,是临床定向。高烧过程注意滋阴生津、壮火制水、补充汗源,生地黄、石斛、玄参、麦冬、天花粉皆不要缺,甚至收敛的五味子、山茱萸也可开门引进。语重心长,极富参考价值。

年老朽在河北诊一流行性感冒,曾吃九味羌活汤,汗出而热稽留,口渴、烦躁、小溲色赤,表现体液丧失、水亏火旺。开始给予《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情况依旧没有改观;遂增入大量生津,计石膏45克、竹叶30克、麦冬15克、半夏6克、*参15克、甘草6克、粳米30克、石斛15克、玄参15克、生地黄30克,注水补阴,水煎,六小时一次,分三回饮下。连啜两剂,温*即降,善后调理转安。取水退烧的疗法不应独行,作为辅助却显示其能。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续编)》。

复制淘代码

¥kOPk0uGZJr8¥

至淘宝APP,可跳转至购买页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续编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