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药行业流传着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中草药谚语,这些谚语阐述了中草药的生长环境、采收时间、药用功效、加工炮制等内容。你知道这些中草药谚语吗?下面给大家做一介绍。
中草药生长环境的谚语:“解表草药路边坡,利湿草药湿地多,清补中药深山谷,通络藤本密林窝。”说的是解表药、利湿药、清补药、通络藤本类药的生长环境,可在路边坡、湿地、深山谷、密林深处找到。
“悬崖石壁找卷柏,阴湿地方有贯众。”卷柏又名九死还魂草,是卷柏科土生或石生复苏植物,多生于向阳的山坡岩石或石缝中,靠孢子繁殖,根能自行从土壤分离,蜷缩似拳状,随风移动,遇水而荣,在长期干旱后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后就又可舒展,故而得名。
我上学时,路边小贩兜售卷柏,买回家后,放在玻璃瓶内,加水几天后,呈菊花状的绿色叶子就全面舒展开来,十分漂亮,可做为观赏植物,赏心悦目,又可药用,全草有止血、收敛的功效。
贯众为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的根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有清热解*的功效,用于时邪感、偏热者、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头晕等症。
“半夏南星溪边长,车前葶苈路边寻。”半夏和南星都属天南星科植物,不耐旱,都喜爱在湿度较高的溪边土壤中生长,都有燥湿化痰的功效,半夏还可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呕吐,咳喘等症;南星还可祛风止痉、散结消肿。车前又名车前草、车轮草,多生于草地、沟边、田边、路旁,全草可药用,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药理作用的功效;葶苈又名葶苈子、光果葶苈,也生于田边路旁,主要功效是泻肺降气、消肿除痰、止咳定喘。
这类谚语述说这些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在这些地方就能采集到。
中草药采集最佳时间的谚语:中药材品质的优劣,与采收季节和采收时间密切相关。中药材品种绝大多为植物的根、茎、叶、花、皮、果实、种子或全株组成,因生长期和成熟期不同,故中药材的采收时节也就随入药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神农本草经》中即说:“阴乾曝乾、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用药法象》也谓:“凡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味则性味不全。”《千金要方》亦载:采收中药材“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己歇。”这说明采摘中药材的时效性。
中药材的采摘时间不合理,导致了中药材质量的下降。如果错过了时间,就会导致采集的中药材质量下降,有效成分降低甚至丧失,只有适时采撷,才能确保药材质量,千万不能夏药春采,秋果夏摘,春药夏收,冬药春挖,这是采挖药材的大忌。
有谚语曰:“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茎叶宜在夏;花采含苞中。采集要合理,资源永利用。”“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这是中草药采集的一般规律。
如茵陈在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称绵茵陈,此时其清热利胆的作用最强,如迟到四、五月份采收,则药效大减,不可药用,故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拔来当柴烧”的谚语。
又如青蒿在夏季开花前,其挥发油和青蒿碱等成分含量最高,每年7~8月开花前采收,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位,阴干入药,故有“春采防风秋采蒿,独活开花质量高”的谚语。薄荷茎叶富含揮发油,在小暑至大暑期间(即8~10月份)其花盛开期采收,挥发油含量高,发汗、解热作用最佳。还有“秋冬采集满山红,立夏玄胡找不到”、“知母黄芪随时采,唯有春秋质量高”等谚语,指出适时采收的重要性。
以花入药,多在花蕾期采摘,如金银花在5~6月间,晴天清晨露水刚干时采摘花蕾;木笔花在早春花蕾未放时采摘;玫瑰花、月季花等都适时采摘花蕾。
果实类药材,多在成熟期采摘,如瓜蒌、山楂、山萸肉等,如未成熟就采摘,影响药材的质量。市场上有的山茱萸,就掺杂未成熟的果肉,这是采摘时不分青红皂白,一概采之所至。未成熟的果肉入药,不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但根据需要,也有的药材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摘,如舒肝理气的青皮就是福橘或朱橘未成熟的幼果;宽中下气的枳实为枸橘、酸橙或香圆未成熟的幼果。有些果穗在成熟期或枯萎期采收,如桑椹成熟呈红紫色时采摘;夏枯草在夏季果穗半枯时采摘,晒干入药。
以种子入药的,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如莲子、银杏、沙苑子、菟丝子等。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的,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存,如车前子、苏子等。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者,如茴香、牵牛子、豆蔻、凤仙子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入药的叶多在花蕾将放或花正盛开时采摘,此时叶片茂盛、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有的采摘时间有特殊要求,如桑叶要在10~11月霜后采收,这时其祛风清热的作用最强,称为“霜桑叶”。
以根入药的多在早春或深秋采挖,如地骨皮、天花粉、百部根等。以树皮入药的,多选树龄较长的树干剥取,如黄柏选十年以上的树木,轮流剝取部分树皮;厚朴选取20年以上的植株剥取树皮;杜仲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入药。而在市场上,很多根皮类药材在植株还未长成时就剥下树皮入药,严重影响药材的质量。
以植物全株入药的,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紫苏、豨莶草等;如须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柴胡、小蓟、车前草、地丁等。
为保证药效,就要适时采收,不能急功近利,违背几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让中药材在防病治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草药功效的谚语:“有毛能止血,有刺善祛风,枝节治跌打,粘潺拔*功,藤茎黏风湿,中空消水肿,花叶能升散,籽实专下行,麻辣治蛇咬,芳香功止痛,酸涩可收敛,甘味补气雄,苦寒泻火热,辛辣善温中,咸味能软坚,质重能镇静。”这些谚语指出药材各部位、性味功效的一般规律。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经常吃山楂,降脂又降压。”“打得满地爬,离不了祖师麻。”“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有谁找得到,肿*一把抓。”“跌倒地上爬,快用八厘麻(闹羊花)。”“不怕到处痛的凶,吃了元胡就轻松。”“铁脚威灵仙,骨见软如棉。常山与草果,摆子(疟疾)无处躲。”“懂得千里光,皮癣一扫光。”“跳不跳,七马吊(徐长卿),移不移,枫荷梨(树参)。”“腰无力,用牛膝,腿无力,五加皮。”“菊枕常年枕头下,老来身轻眼不花。”“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铜皮铁骨田三七,止血化瘀数第一。”“清热解*土茯苓,专治湿热疮*病。”“经常吃山楂,消脂减肥又降压。”“若要头痛好,川芎离不了。”“吃得马齿苋,到老无病患。”“有人认得马鞭草,不怕头痛发高烧。”“牛膝通经善下行,活血强筋益肝肾。”“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利尿降压玉米须,浮肿糖尿黄疸施。”
此类谚语甚多,把这些药物的主要功用与价值,描述的形象生动,使人容易记忆。
中草药加工炮制的谚语:炮制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就是用烘、炒、洗、泡、漂、蒸、煮等方法加工中草药,目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性,加强疗效,便于制剂和贮藏,使药物纯净。
明代名医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说:“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大概其陈,初学熟玩。”这一论述简要说明了炮制的目的和作用,中药炮制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数千年来,对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北京同仁堂有一副著名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副对联历年而经久不衰,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这一传统古训,它讲的是药物炮制中的严谨精神。
“抽心远志,剥皮桔梗。”“天麻蝴蝶花,黄芪如柳叶。槟榔不见边,附片飞上天。”“知母不净毛,吞下一把刀。”“捶打苍术,火燎升麻。”这些指出这些中草药的炮制要点,如远志要抽心除烦;桔梗要剥去外皮;天麻切片如蝴蝶花;黄芪切如柳叶片;槟榔切片不见边;附片切的薄如蝉翼,轻轻一吹即可飞上天;知母要刮去毛;苍术要捶打,升麻要用火燎烧等等,以保证药材质量。
这些中草药谚语普及了中药知识,对指导中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END
本文由我刊征稿发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能代表本刊观点。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授权及商务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