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吉子湾社区辖两个居民小组,共有户,口人;*员39人,精准扶贫对象16户50人,截至年,所有精准扶贫户已全部脱贫。”最新的汇报会上,当聂小成介绍起吉子湾的基本情况时,收获的不仅仅是热烈的掌声,更多的是内心的踏实感和更大的责任感。
自聂小成年担任吉子湾社区村主任以来,十多年时间,吉子湾从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生的小村落转型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新兴社区,其转型发展速度之快、力度之大有目共睹,开拓创新、紧扣时代脉搏的先行意识之强,更是令人为之振奋。
“这里是我的根”
聂小成是土生土长的吉子湾人,高中一毕业就在外面闯荡,由于思路活、善谋措,做事又稳当,短短几年,就买了大车在外面跑起了运输,年,又被招聘到长庆采油厂,发展得风生水起,令村人羡慕不已。而当时的吉子湾村,发展落后迟缓,玉米和小麦,是全村唯一的收入来源,年均人收入仅一千多元。看着别处的发展如火如荼,村里依旧一潭死水般的平静,村民们急了,纷纷劝聂小成回村当领头羊,带大家一起劳动致富。
起初,家人是坚决不同意的。采油厂的工资每月一千二百元,还不算津贴,当时的国家职工干部月薪才三四百,要是回来当村干部,一年才领一千多,实在不划算。可村民一次又一次的来,一封又一封信的劝,还有那些热忱的话语、期待的眼神,让聂小成无数次地辗转反侧。是的,凭他出众的能力和踏实肯干的品质,留在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是,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吃饱穿暖,把自己的光景过好吗?想到那些看着自己长大的父老乡亲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艰苦挣扎,想到自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们的焦灼渴盼——那些饱含深情又铮铮有力的呼唤声,就一点点地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年1月,聂小成义无反顾回到了村里,挑起了村主任的担子,把乡亲们对生活和未来的期许牢牢地扛在了肩头。
因地制宜,“一村两制”
要发展,就要找到准确的着力点。吉子湾村地处县城北5公里,国道旁,属典型的城郊地带。两个村民小组各有各的地理特征,要想发展,势必不能一哄而上,齐头并进。聂小成仔细比较分析后,决定区别对待,一村两制,先在人口少、离城远、土地面积多的李家沟组发展大棚菜,再在人口多、离城近、土地面积少的吉子湾组逐步发展第三产业。
明确思路后,他就带着村民投到了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大棚菜是新产业,种了一辈子庄稼的村民,又成了小学生,和他一起围着资金、技术、销售,没日没夜地奔忙。经过艰难的探索阶段,蔬菜利润逐渐见长,每棚收入达1至1.5万元。截至年,全村共发展大棚座,并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国道边,一排排整齐气派的大棚,鲜翠欲滴的各色蔬菜,成了吉子湾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成为村民致富的第一桶金。
期间,吉子湾组这边的发展方案一直在不断的筹谋规划中。如何有效利用黄金路段、不浪费土地资源、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切实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是各种议案反复对比论证的基本准则。年,由村委会牵头、村民集资建设三产房的方案正式公布。短时间内,村委会组织村民集资多万元,核算出最低造价,通过招标,在国道沿线建成33套门面房,并以成本价分给村民,供其经营发展餐饮、修理等第三产业。到目前,房子产值早已翻了三番,仅年租金收入一项便达1.8至2万。而且,凭借着第三产业的辐射带动,很快,吉子湾村组的发展就迈上了高速进程。
群众的利益是第一位
“当干部,就得有一颗公心。”聂小成说。什么是公心?就是时刻把群众的利益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年,吉子湾三产房议案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愣住了。由于房少人多,名额有限,报名的家户要抓阄编号。但是,“村干部不能参与”,就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理解。村干部也是村民,为什么不能参与?无论是自己的家人,还是朝夕相处的干部,甚至村民们,明里暗里,都不能理解这个决定,甚至觉得他独断。可是,面对种种质疑和压力,聂小成只有一句话:“先仅百姓。”
年,包西铁路投入建设,要在吉子湾村征地亩。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村民坚决不同意。而且按照规划,还要征收四分之一的大棚,按照旱地标准每亩补偿1.2万。群众情绪很大,闹了起来,拉横幅,搭帐篷,住到了地里。聂小成一方面快马加鞭,给县里申请、给省上打报告,阐述村里从淤地坝引水浇灌大棚菜的事实,和村民的实际损失,将征地款从旱地标准提到最高的1.8万的水浇地标准,尽力为村民争取最大的利益;一方面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讲道理、摆事实,说明国家项目的重要性、铁路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车站建成后村子的发展前景……以心换心,赢得了民心,换来了尊重,征地工作得以开展,铁路干线一路畅通。如今,村民利用地理优势,就近打工。其中,长期在火车站打工的有30人,月工资元,临时工也有30人左右,月工资1元。
抓早动快,发展促转型
富县自古为五路咽喉,时至今日,仍然是贯通南北、接连东西交通襟要之地。吉子湾村地处国道与国道交汇处,数条铁路枢纽——富县东站所在地,与几个高速路口相距不远,占据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优势。年,吉子湾村被富县规划为未来的物流园区,计划建成延安市最大的物流园区。听到这个消息,聂小成心里又热又沉。转型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但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聂小成知道,肩上的责任更重,要把握机遇,必须抓早动快。县上规划一出来,他就带着班子认真研究拿方案。在规划区内划出十亩空地,率先招商引资。年,投资万元,建设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库房。年,物流仓储库房建成。预计投入使用后,将大幅度带动周边三产房产业,发展快递业,对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力度不可估量。
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年,聂小成带领村委会开始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省、市、县水利部门新修多米洛河河堤,通过加固加高工程,实现了防洪保地。先后实行了巷道硬化、路灯亮化、水渠整修、水网改造、文化活动场地建设等项目,改变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文化建设和村民的生活品质。几个月的时间,吉子湾就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泥泞的道路史,整洁的村庄布局,崭新的精神风貌,无不宣示着吉子湾从村庄到社区的成功转型。
要赶紧把想法变成办法
“一是与北方燃气公司沟通协调,解决辖区煤改气问题,实现天然气入户,能源清洁化;二是利用李家沟砖厂闲置土地,引进‘鄜州驾校’项目,计划投资万元,建成南五县驾校考场,同时利用该项目大力发展沿路街面商品房,解决30户村民的三产房问题;三是根据县城总体规划,依托火车东站地理优势,招商引资,建设余亩的物流园区,打造延安最大的物流仓储中心,解决富裕劳动力,拓宽居民收入渠道,壮大集体经济……”下一步的打算,聂小成写在了吉子湾社区乡村振兴战略上,也刻在了自己的心上,“这些事,得赶紧跑。”“把这三件事办好,吉子湾受益匪浅。”这些话,他时常讲,讲给别人,更多的是讲给了自己。
是的,他成天都在忙,经常没黑没明地跑项目、跑资金。家里的大小事情,他就成了甩手掌柜,都交给了妻子,妻子一个人经营食堂忙不过来,关门了;经营的铲车,卖给了别人;女儿考上了大学,一万五的学费拿不出来,和亲友借;村里要建果汁厂,苗圃被征用,他带头拔了自家的树苗,却没得到补偿款……有人说,他是个“瓷怂”,有人问他,你图个啥啊?聂小成说,我啥也不图,乡亲们信任我,我就得对得起他们,以后走在这国道上,看着吉子湾发展越来越好,大家都过上了好光景,这,就够了!
鄜城街道*委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