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2015年福建及粤东地区鱼类病害防控建议行业动态中国养殖5lsler12
TUhjnbcbe - 2020/6/8 18:37:00
白癜风发病的机制是什么

2015年福建及粤东地区鱼类病害防控建议-行业动态-中国养殖


一、2014鱼养殖概况和病害流行情况概述


  多品种价格低迷,盈利一般,2014年,鱼类成品价格整体低迷。


  生长缓慢:


  受闰月影响,同等条件下出鱼时间推迟,生长速度不如2013年。比如在海鲈上体现最明显:2013年10月中旬(公历)头批鲈鱼上市比例约2成,2014年10月中旬头批鲈鱼上市比例不足1成。


  生态环境污染,大环境富营养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江河湖海)生态环境受到工业、生活污染日趋严重,水体的富营养化越来越明细,对于整个水产养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14年福建粤东的2次赤潮爆发,对整个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病害多发,爆发程度超过往年:


  以寄生虫、出血病、水霉病、真菌病、肝胆综合症最为常见。


  1、流行新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出血病给海鲈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往年,接下来可能会成为新的流行大问题。


  2、寄生虫反季节感染:受到闰月暖冬的影响,2014年10月-2015年3月的寄生虫疾病及其严重,感染严重程度远超往年,包括鳗鱼、海鲈、生鱼、石斑鱼等品种,指环虫、小瓜虫、车轮虫在秋冬季节的发病率反而高于高温季节。


  3、真菌性疾病扩散传播:水霉、真菌性鳃炎流行加剧,不仅仅是在陆地池塘,而且随着海区污染的加剧,在渔排养殖品种大黄鱼、真鲷等品种上也开始爆发。


  水质底质管理不足,问题多多:


  2014年,水质底质问题主要有蓝藻、氨氮亚硝酸超标、PH偏高等


  1、氨氮亚硝酸超标问题普遍:在日益追求高产的养殖心态下,陆地养殖的所有品种,在养殖中后期氨氮亚硝酸超标达到100%。


  2、蓝藻爆发:生态环境的工业污染、养殖高密度、过度的施肥等原因,造成了2014年鱼类养殖池塘的蓝藻问题突出。


  3、PH值偏高:除了个别地区外,2014年的池塘养殖普遍PH偏高,这和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多发息息相关。


  养殖模式落后:


  福建粤东地区的鱼类养殖,相比广东、海南等地,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具体表现在:


  1、轻预防重质量:不注重预防,不出问题不管,一旦出现问题病急乱投医现象严重。


  2、轻调水重肥水:水质管理上,全程只做肥水工作,高温季节倒藻现象频发。


  3、轻生物制剂重药品:绝大多数的养鱼户不懂甚至不知道生物制剂,甚至个别地区全程使用杀虫剂,造成了生长缓慢、药物残留、无藻类、成本高昂等一系列问题。


  二、2014主要养殖鱼病流行情况:


  出血病:


  流行情况:鲈鱼多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病因:由呼肠弧病*引起。


  预防:池塘彻底消*并定期改底,实行合理的养殖模式和适当的养殖密度,可以有效减轻该病危害的程度。


  治疗:这种病*寄生在鱼体组织细胞中,具有很强的抗药性,所以难以用药物治疗。


  1、戊二醛加聚维酮碘外用消*1-2次。


  2、中草药制剂(如五黄精华液)外泼1-2次。


  3、消*过后必须要解*抗应激:有机酸解*灵和解*应激灵。


  4、内服:中草药制剂+抗病*西药(如聚维酮碘等)+多维。连用7天。


  5、改底2-3次。黑土精、底改霸王、增氧解*底净等。


  水霉病:


  流行情况:低温季节多发,尤其是秋季。体表感染容易判断,需特别注意辨别鳃部是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细菌是充血发黑,真菌是失血发白。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宁德渔排的大黄鱼养殖也爆发此病!


  病因:真菌(水霉菌)感染。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预防:


  1、低温季节尤其是秋季开始适当提高盐度,盐度适当提高能够有效预防真菌性疾病的发生。


  2、防止鱼体受伤。


  3、定期消*,抓鱼过后消*措施到位。


  治疗:


  1、戊二醛(或者硫醚沙星)消*1-2遍。


  2、中草药制剂(五倍子、苦楝、大蒜素等)加盐巴(氯化钠)外泼1-2遍。


  3、水霉病是真菌引起,氯制剂可能会加重病情!


  4、条件允许情况下提高盐度。


  5、内服大蒜素、制霉菌素等抗真菌内服药5-7天。


  寄生虫病:


  流行情况:


  2014年,寄生虫病主要是指环虫、小瓜虫、车轮虫、锚头蚤、中华蚤。其中以前3种最为严重,多数鱼塘3种虫一起并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病因:


  全年来看,发生寄生虫病主要原因除了水源性污染以外,均为落后的养殖模式导致水质、底质恶化,而使得水环境适合寄生虫大量繁殖,感染鱼体导致鱼发病损失。


  预防:


  寄生虫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同等条件下,水质底质越脏,感染寄生虫的机率越大!反之,水质底质调控到位,寄生虫感染的机率很小。


  1、蓄水池处理后,才加入池塘。


  2、定期底改(黑土精、底改霸王、增氧解*底净等),改良底质,底质干净,寄生虫少发。


  3、定期活菌(富水美、利生素、益水源菌等),改良水质。


  4、改变观念和模式,以生物制剂调控病害,切忌以杀虫药来预防病害!(笔者举例:天天吃感冒药来预防感冒,可否?)


  治疗:


  寄生虫的种类较多,不同的虫用的药都不一样,而且,是药三分*,杀虫药那就是剧*。因此,为了不给读者误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本文不详细介绍每种杀虫药的用法用量,但可以和大家分享笔者用防治寄生虫疾病的一些心得。


  1、原则:杀虫后,还须消*(消*剂如戊二醛、二氧化氯等,目的: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再解*(有机酸解*灵和解*应激灵,目的:解除杀虫和消*剂的药物*性,增强恢复体质)。


  2、操作:不要指望一次就能把虫杀死。如果一次性杀死了虫,那么鱼体也会中*甚至大死亡。因此,合理的杀虫方法是循序渐进,少量多次把虫杀死,切忌因为心急盲目提高用量!


  3、绝招:中草药杀虫是首选。其实中草药对大多数虫都有杀灭、驱除效果,而且中草药有刺激性小、安全无残留等优势。比如小瓜虫可以用生姜加辣椒,车轮虫可以用苦楝和松针。


  氨氮亚硝酸超标:


  流行情况:养殖中后期无处不在的问题,全年多发。


  病因:


  1、养殖模式不合理,养殖密度过高


  2、溶解氧不足:增氧机台数不够或者开的时间短


  3、投饵不科学:长期过量投喂造成剩料


  4、池塘条件:没有做好清理池底淤泥工作


  5、预防措施不到位:生物制剂、底改用得少等等


  预防:


  1、合理的养殖模式:合理的投放密度,合格的池塘条件,合格的进排水设施。


  2、管理:科学投饵,充足的溶解氧,培养有益优势藻群和菌群。


  3、定期使用活菌(利生素、富水美等)调水,培养优良水色。


  4、定期改底(黑土精、底改霸王、增氧解*底净等)。


  5、长期活菌(富虾康、乳酸菌)拌料。


  治疗:找到原因,解决根源!


  1、换水,适当减少饲料投喂量。


  2、富水美1亩1包+红糖1亩2斤。


  3、有条件的加强排污,并底改(海中宝、底改霸王、增氧解*底净、粤海绿爽等)2-3次。


  4、加强增氧,并且富力氧1亩1包连续3晚。


  5、解*抗应激:有机酸解*灵1瓶2亩和解*应激灵1包1亩。


  6、及时抓鱼降低密度。


  7、特别注意:PH(酸碱度)越高,氨氮的*性越大。


  8、实践中,相对来说,亚硝酸不能通过换水降解,氨氮通过换水相对有效。


  蓝藻水:


  流行情况:高温季节多发,土塘相对多发。


  原因分析:水源带有蓝藻藻种。池塘营养(肥料)不均衡或者营养过多。施用底肥过多容易产生。


  预防:


  1、尽量不要施用底肥。


  2、水源中含有蓝藻藻种的,最好蓄水池处理。


  3、不可过多施用磷肥。


  4、肥水时,不仅要肥料,同时也要活菌配合


  。


  5、增氧机多开。——温棚前期


  6、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富水美、利生素、EM菌液、益水原菌、生态养水宝等)和底质改良剂(增氧解*底净、底改霸王、粤海绿爽、生物底改等)改良水质和底质,减少有机物积累。


  7、科学的投饵管理,并在饲料中添加富虾康、养虾宝、活性酵母、EM菌液等,有效分解粪便,减少残饵和粪便对底质的污染。


  治疗:


  1、粤海绿爽(黑土精)1-2公斤/亩。


  2、粤海EM菌液(或乳酸菌)1-2升/亩+红糖5-8斤/亩,两者用池塘水混合后,浸泡4-8小时,第二天早上8-9点全池泼洒。用前、用后一定要保持增氧机全开。视情况用1-3次。一般3天左右见效。


  处理前后水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三、2014年流行性鱼病病因分析:


  大环境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外源水污染造成水源的寄生虫、真菌、细菌等含量超标,有养殖户形容:不加水没寄生虫,一加水就要开始杀虫了。


  养殖模式落后:


  不注重预防、不调水、不改底,靠天靠运气养殖,特别在个别地区,以杀虫剂为常规药,不仅有各方面的副作用,而且一旦感染寄生虫就无药可用。


  池塘老化:


  很多养鱼池已经养殖10多年,淤泥厚度深达一米以上,此类池塘的养殖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管理、病害问题。淤泥多前期是比较轻松,中后期就是氨氮亚硝酸超标、鱼浮头、发病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观念陈旧:


  福建粤东的鱼类养殖,很多养殖户依然停留在10多年前的水平。不知道看水色、不懂得生物制剂、不会调水,甚至不明白水质指标和定期测水,在水产养殖发展到今天,依然停留在简单的肥水→杀虫的模式当中。即使新型的高价值鱼类的养殖,比如石斑鱼、黄鳍鲷等,问题照样很普遍。


  养殖盲目,跟风严重:


  从台湾泥鳅的一窝蜂到崩盘,可以看出整水产养殖跟风习气的严重性。一旦某个品种价高利润高,整个区域的品种都为之改变,这就造成了市场的自然调整,带来了诸多品种的价格低迷。


  四、2015年鱼类养殖建议


  蓄水池加过滤池:


  水源的污染,不仅带来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也引起外源水的寄生虫、真菌、细菌就已经严重超标。因此,建立一个蓄水池加过滤池,在过滤水源后,在蓄水池里杀灭各种病原菌,再抽入养殖池塘,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办法。养殖的效益,不在于面积的多少,而在于成功和顺利!


  改变观念,更新换代养殖模式:


  1、重在预防:所有的病害,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我们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最好的养殖技术,不是在于治病能力的高低,而在于没有病害!


  2、重视底质、水质:清淤泥、生态调水改底不可少。2014年的实践证明,底质、水质干净的池塘,全年基本不得寄生虫!因此,定期的改底和生物制剂调水是非常有必要的。给鱼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它们就会回报您一个高成活率和高效益!


  3、重视溶解氧:不仅仅是增氧机要配备充足,更要开足!根据2014年的成功经验,建议2015年用底部增氧的方法,有效提高水体底部的溶氧量,促进养殖成功。


  4、把控养殖关键点:比如真菌性疾病(水霉)相对低温(秋冬季)多发、相对盐度高时少发现,我们可以在低温季节来临之前,适当提高水体盐度以预防真菌性疾病。再比如小瓜虫疾病在水温15-25℃时多发,我们可以在条件允许时调控水温预防等等。


  传统的养鱼模式,在日新月异、污染严重的今天显得格外步履蹒跚。我们建议,在2015年的养殖过程中,鲈鱼、生鱼等土池养殖,改变传统模式,以生态调水、控底、底部增氧的模式,做到无虫可杀,无病发生。


  中草药防控:


  1、细菌到真菌再到寄生虫,从病害再到水质,博大精深的中草药其实都有对症的处方。


  2、中草药的低*、安全无残留、低抗药性等优势,绝对是水产养殖成功的一大助力。


  3、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各方面都越来越重视,水产养殖业特别是鱼类养殖的教训也不少。而且,如果使用过了相关的一些重*性药品,接下来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


  回归生态,理性养殖:


  1、合理的选择养殖品种,保障养殖效益。


  2、合理的放养密度,提高养殖成功率。


  3、生态养殖,生物技术调水。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年福建及粤东地区鱼类病害防控建议行业动态中国养殖5lsler12